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动物学论文--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论文

放归普氏野马水源利用模式及对干旱适应对策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5页
   ·干旱区有蹄类动物对高温和缺水胁迫的适应第12-16页
     ·形态学适应第12-13页
     ·行为学适应第13-14页
     ·生理学适应第14-16页
   ·相机陷阱技术在野生动物研究中的应用第16-19页
     ·相机陷阱技术概念和类型第16页
     ·相机陷阱在动物研究中的优势第16-17页
     ·相机陷阱用于日活动节律研究第17-18页
     ·相机陷阱用于觅食行为的研究第18-19页
     ·相机陷阱用于其它方面的研究第19页
   ·普氏野马的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第19-24页
     ·生物学特征第19-20页
     ·栖息地研究第20-21页
     ·行为学研究第21-22页
     ·遗传学研究第22-23页
     ·生理及病理研究第23-24页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4-25页
第二章 研究地域概况第25-29页
   ·地形地貌第25-26页
   ·气候状况第26页
   ·水文状况第26-27页
   ·植物资源第27页
   ·野生动物第27页
   ·经济状况第27页
   ·道路交通第27-29页
第三章 普氏野马放归区水源现状及水质分析第29-40页
   ·研究区域第29-30页
   ·方法第30-31页
     ·样品采集与测定第30-31页
     ·数据分析第31页
   ·结果第31-37页
     ·普氏野马放归区的水源类型第31-33页
     ·临时积水洼地水源的成分测定及质量第33-34页
     ·浅层裂隙溢出水源的成分测定及质量第34-35页
     ·人工开挖水源的成分测定及质量第35-37页
     ·临时性积水洼地和浅层裂隙溢出水源水质的比较第37页
   ·讨论第37-40页
第四章 放归普氏野马的水源地选择第40-49页
   ·研究区域第40页
   ·方法第40页
   ·结果第40-46页
     ·水源类型与野马利用率第41-42页
     ·水源距离与野马利用率第42-44页
     ·水源水质与野马利用率第44-46页
   ·讨论第46-49页
     ·水源类型与野马利用率的关系第46页
     ·水源距离与野马利用率的关系第46-47页
     ·水源水质与野马利用率的关系第47-49页
第五章 放归普氏野马夏秋季水源利用模式的研究第49-60页
   ·研究区域第49-50页
   ·方法第50-51页
     ·水源地选择和红外相机的布设第50-51页
     ·红外相机影像采集和数据处理第51页
   ·结果第51-57页
     ·研究区气温和降水情况第51-52页
     ·野马对水源的选择第52-53页
     ·野马的日饮水节律第53-55页
     ·野马饮水频次动态第55-56页
     ·饮水持续时间动态第56-57页
   ·讨论第57-60页
     ·野马对水源地选择第57页
     ·野马饮水持续时间第57-58页
     ·野马日饮水事件频次第58页
     ·野马的饮水节律第58-60页
第六章 普氏野马和蒙古野驴在水源利用上的相似性第60-68页
   ·研究地点第60页
   ·方法第60-61页
     ·水源地选择及红外相机的布设第60页
     ·相机影像采集和数据处理第60-61页
   ·结果第61-66页
     ·野驴日饮水节律第61-62页
     ·野驴饮水频次动态第62-63页
     ·野驴饮水持续时间动态第63-64页
     ·野驴—野马水源利用的时间生态位分异第64-66页
   ·讨论第66-68页
     ·野驴日饮水节律第66-67页
     ·野驴饮水事件频次的变化第67页
     ·野驴饮水持续时间第67页
     ·野驴与野马水源利用的时间生态位第67-68页
第七章 放归普氏野马粪便含水量及颗粒大小的季节变化第68-74页
   ·研究地点第68页
   ·方法第68-69页
     ·粪样的采集第68-69页
     ·粪样含水量及平均颗粒大小的测定第69页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69页
   ·结果第69-72页
     ·粪便颗粒大小的个体及季节特性第69-71页
     ·粪便含水量的个体及季节特性第71-72页
   ·讨论第72-74页
     ·粪便含水量和粪便颗粒大小的季节差异第72-73页
     ·粪便含水量与粪便颗粒大小的性别差异第73-74页
第八章 结论第74-76页
附录第76-77页
附图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93页
作者简介第93-94页
导师简介第94-95页
成果清单第95-96页
致谢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普氏野马保护遗传学研究及保护对策
下一篇:漓江水陆交错带水文—土壤—植被相互作用机制及植被恢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