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滨柃植物群落动态及结构特征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9页
   ·引言第13页
   ·研究现状第13-16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6-17页
   ·研究方案第17-18页
   ·研究对象第18-19页
     ·形态特征第18页
     ·生态分布第18-19页
第二章 研究方法第19-27页
   ·野外调查方法第19-20页
   ·研究区域概况第20-22页
     ·平潭岛概况第20-21页
     ·东山岛概况第21页
     ·舟山群岛概况第21-22页
   ·群落分析方法第22-27页
     ·群落的数量测度第22-23页
     ·物种多样性测度第23-24页
     ·物种生态位测度第24-26页
     ·种间关联测度第26-27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27-79页
   ·滨柃植物群落特点第27-59页
     ·槟柃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第27-48页
     ·槟柃植物群落的植物区系属的地理成分第48-57页
     ·小结第57-59页
   ·滨柃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第59-71页
     ·滨柃植物群落α多样性分析第59-65页
     ·滨柃植物群落β多样性分析第65-69页
     ·小结第69-71页
   ·滨柃植物群落生态位分析第71-75页
     ·滨柃植物群落各样地组优势种第71-72页
     ·平潭岛滨柃植物群落生态位宽度第72-73页
     ·平潭岛滨柃植物群落生态位重叠第73-75页
     ·小结第75页
   ·滨柃植物群落种间关联分析第75-79页
     ·基于 X2统计量度量的群落种间关联第75-78页
     ·小结第78-79页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第79-83页
   ·结论第79-81页
   ·讨论第81-83页
参考文献第83-87页
致谢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旅游产业发展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以衡阳市衡阳县域为例
下一篇:基于面源污染控制的植物—土水氮迁移特征及其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