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科学、科学研究论文--情报学、情报工作论文--情报学论文

文献共引分析中的关联强度和相关系数改进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3页
1 引言第13-24页
   ·选题缘起和意义第13-14页
   ·共引分析概述第14-17页
     ·共引及共引分析概念第14-15页
     ·文献耦合分析第15页
     ·共引分析的用途第15-16页
     ·共引分析方法体系第16-17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1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7-19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9-21页
   ·论文结构及研究方法第21-24页
     ·论文的结构第21-22页
     ·论文研究方法第22-23页
     ·论文的创新第23-24页
2 关联强度计算方法的改进第24-28页
   ·关联强度计算方法改进的原因第24-26页
   ·关联强度的改进方法第26-28页
3 相关系数的改进第28-43页
   ·相关系数改进的原因第28-38页
     ·Pearson相关系数第28-29页
     ·正态分布的概念和特点第29-30页
     ·分布状态的考察第30-38页
   ·相关系数改进的方法第38-43页
     ·共引矩阵的构建方法第39-41页
     ·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第41-43页
4 传统关联强度的文献共引分析方法第43-48页
   ·数据来源第43-45页
   ·传统共引矩阵的聚类分析第45-48页
5 改进方法的可行性分析第48-59页
   ·数据来源第48页
   ·改进关联强度的共引分析第48-51页
   ·对比分析第51-53页
     ·无固定阈值的对比分析第51-52页
     ·有固定阈值的对比分析第52-53页
   ·同时改进关联强度和相关系数的共引分析第53-56页
   ·对比分析第56-59页
     ·无固定阈值的对比分析第56-57页
     ·有固定阈值的对比分析第57-59页
6 改进的共引分析实证研究第59-83页
   ·传统文献共引分析第59-65页
     ·研究对象与数据源的确定第59页
     ·数据的采集与整理第59页
     ·确定研究对象第59-61页
     ·将共引矩阵转换为Pearson相关矩阵第61-62页
     ·聚类分析第62-65页
   ·改进关联强度的文献共引分析第65-68页
     ·建立关联强度改进后的文献共引矩阵第65页
     ·将关联强度改进的文献共引矩阵转换为相关矩阵第65-66页
     ·聚类分析第66-68页
   ·聚类结果解释及对比分析第68-73页
     ·无固定阂值的对比分析第68-72页
     ·有固定阈值的对比分析第72-73页
   ·改进关联强度和相关系数的共引分析第73-77页
     ·建立关联强度改进后的共引矩阵第73-74页
     ·将共引矩阵转换为Spearman相关矩阵第74-75页
     ·聚类分析第75-77页
   ·数据处理结果的解释和对比分析第77-83页
     ·无固定阈值的对比分析第77-80页
     ·有固定阈值的对比分析第80-83页
7 研究结论第83-85页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83页
   ·研究的不足第83-84页
   ·研究展望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8页
致谢第88-89页
个人简历第89-90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图书馆2.0环境下的个性化数字信息服务模式
下一篇:面向决策的公共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