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改革研究--基于公共治理的视角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第1-12页 |
摘要 | 第12-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1 绪论 | 第15-41页 |
·引言 | 第15-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27页 |
·概念界定 | 第16-26页 |
·理论意义 | 第26页 |
·现实意义 | 第26-27页 |
·文献综述 | 第27-31页 |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27-29页 |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29-30页 |
·文献简评 | 第30-31页 |
·研究方法、理论工具和研究内容 | 第31-39页 |
·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理论工具 | 第33-37页 |
·研究内容 | 第37-39页 |
·研究难点与创新 | 第39-41页 |
·研究难点 | 第39-40页 |
·探索创新 | 第40-41页 |
2 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历史考察 | 第41-58页 |
·公共服务供给的全面恢复阶段 | 第41-46页 |
·公共服务供给的计划配给阶段 | 第46-50页 |
·公共服务供给的市场化探索阶段 | 第50-53页 |
·公共服务供给的现代治理阶段 | 第53-58页 |
3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现实困境 | 第58-68页 |
·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突出 | 第58-61页 |
·公共服务供给结构不合理 | 第61-64页 |
·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 | 第64-66页 |
·公共服务供给配套机制不完善 | 第66-68页 |
4 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顶层设计与地方政府实践 | 第68-93页 |
·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顶层设计 | 第68-74页 |
·公共服务供给范围设计 | 第69-70页 |
·公共服务层级体系设计 | 第70-71页 |
·公共服务质量体系设计 | 第71-72页 |
·公共服务投入机制设计 | 第72-73页 |
·公共服务供给渠道设计 | 第73-74页 |
·公共服务评估机制设计 | 第74页 |
·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地方政府实践 | 第74-87页 |
·上海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探索 | 第75-78页 |
·广东湛江城乡居民医保一体化探索 | 第78-81页 |
·浙江杭州湾跨海大桥民营化探索 | 第81-83页 |
·重庆市双桥区居民免费上网服务探索 | 第83-87页 |
·机制设计与机制运行的冲突 | 第87-93页 |
·政府职能角色转换的冲突 | 第87-88页 |
·制度供给与需求的冲突 | 第88-89页 |
·市场竞争与垄断的冲突 | 第89-90页 |
·供给效率与公平的冲突 | 第90-93页 |
5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改革的新框架构建 | 第93-112页 |
·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改革的价值取向 | 第93-100页 |
·重塑公共服务供给理念 | 第93-96页 |
·确立公共服务供给改革的原则 | 第96-99页 |
·培育多元供给机制的价值观 | 第99-100页 |
·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改革的新模型提出 | 第100-105页 |
·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曲线分析 | 第100-102页 |
·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新模型设计 | 第102-105页 |
·建立公共服务三方供给新机制 | 第105-112页 |
·公共服务三方供给机制的内涵 | 第105-106页 |
·公共服务三方供给机制的构造 | 第106-112页 |
6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三方供给主体的定位 | 第112-126页 |
·确立地方政府的供给主导地位 | 第112-117页 |
·地方政府主导地位的含义 | 第112-113页 |
·地方政府主导功能的界定 | 第113-116页 |
·地方政府主导的供给方式 | 第116-117页 |
·确立市场营利组织的供给主体地位 | 第117-122页 |
·市场营利组织的供给方式 | 第118-120页 |
·市场营利组织供给的适用领域 | 第120-121页 |
·确立市场营利组织供给主体地位的影响 | 第121-122页 |
·确立社会非营利组织的供给主体地位 | 第122-126页 |
·社会非营利组织志愿供给的方式 | 第122-123页 |
·社会非营利组织志愿服务的适用范围 | 第123-124页 |
·确立社会非营利组织供给主体地位的影响 | 第124-126页 |
7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三方供给机制自我完善 | 第126-138页 |
·完善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主导地位 | 第126-132页 |
·提高公共服务供给决策主导能力 | 第126-129页 |
·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 | 第129-132页 |
·提升市场营利组织公共服务供给的能力 | 第132-136页 |
·加快市场营利组织的意识转变 | 第133-134页 |
·建立多层次的市场筹资平台 | 第134-135页 |
·提高市场营利组织的专业化水平 | 第135-136页 |
·提升社会非营利组织公共服务供给的能力 | 第136-138页 |
·增强独立自治意识 | 第136页 |
·提升社会参与实力 | 第136-138页 |
8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配套改革 | 第138-155页 |
·改革公共服务供给的权责体系 | 第138-141页 |
·促进供给权力合理划分 | 第138-139页 |
·建立公共服务供给清单 | 第139-140页 |
·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 | 第140-141页 |
·改革公共服务供给的决策体系 | 第141-144页 |
·推动公共服务供给选择的民主化 | 第141-142页 |
·提高公共服务供给决策的科学化 | 第142-144页 |
·改革公共服务供给的激励与监督体系 | 第144-147页 |
·完善公共服务供给的责任体系 | 第145页 |
·完善公共服务供给的问责体系 | 第145-147页 |
·改革公共服务供给的标准化体系 | 第147-150页 |
·建立多元主体标准化权责关系 | 第147页 |
·完善公共服务外包的标准程序 | 第147-148页 |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 | 第148-149页 |
·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技术标准 | 第149-150页 |
·改革公共服务供给的法律保障体系 | 第150-155页 |
·培养公共服务供给的法治思维 | 第150-152页 |
·治理公共服务供给法律碎片化 | 第152-153页 |
·完善地方公共服务供给立法体系 | 第153-15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55-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65页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165-166页 |
致谢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