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9页 |
| 1. 长颚斗蟋和迷卡斗蟋基本概况 | 第13-14页 |
| ·长颚斗蟋和迷卡斗蟋的形态特征 | 第13-14页 |
| ·长颚斗蟋和迷卡斗蟋的生物学特性 | 第14页 |
| ·长颚斗蟋和迷卡斗蟋的危害 | 第14页 |
| 2. 遗传多样性概述 | 第14-21页 |
| ·遗传多样性概述 | 第14-15页 |
|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第15-20页 |
| ·同工酶电泳分析(isozymes electrophoretical analysis) | 第15-16页 |
| ·随机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DNA,简称RAPD) | 第16-17页 |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 analysis) | 第17-18页 |
| ·微卫星DNA分析(micro-satellite DNA analysis)和ISSR | 第18-19页 |
| ·核酸序列分析(Nucleic acid sequence analysis) | 第19-20页 |
| ·分子系统树构建 | 第20-21页 |
| ·分子系统发育树 | 第20页 |
| ·分类群的选择 | 第20页 |
|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方法 | 第20-21页 |
| ·系统发育树的检验 | 第21页 |
| 3. 线粒体DNA | 第21-27页 |
| ·线粒体基因组成 | 第21-22页 |
| ·线粒体基因的特点 | 第22页 |
| ·线粒体基因在昆虫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22-26页 |
| ·核糖体16S rRNA基因 | 第22-24页 |
| ·CO Ⅰ和COⅡ基因 | 第24-25页 |
| ·Cyt b基因 | 第25-26页 |
| ·线粒体DNA应用的前景 | 第26-27页 |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29页 |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9-37页 |
| 1. 实验标本 | 第29页 |
| 2. 药品与试剂 | 第29-30页 |
| 3. 仪器 | 第30-31页 |
| 4. 所需试剂配制 | 第31-32页 |
| 5. 实验方法 | 第32-37页 |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2-33页 |
| ·模板DNA质量检测与纯度测定 | 第33-34页 |
| ·基因片段的扩增及测序 | 第34-35页 |
| ·PCR产物的检测及测序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7-59页 |
| 1 模板DNA质量检测及纯度测定 | 第37-38页 |
| ·模板DNA质量检测 | 第37页 |
| ·模板DNA纯度检测 | 第37-38页 |
| 2. PCR扩增结果 | 第38-40页 |
| ·16S rRNA基因部分片段扩增结果 | 第38页 |
| ·CO Ⅰ基因部分片段扩增结果 | 第38-39页 |
| ·Cyt b基因部分片段扩增结果 | 第39-40页 |
| 3. DNA序列分析 | 第40-59页 |
| ·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分析 | 第40-46页 |
| ·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比较 | 第40-43页 |
| ·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组成分析 | 第43页 |
| ·遗传距离分析 | 第43-44页 |
| ·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 | 第44-46页 |
| ·CO Ⅰ基因部分序列分析 | 第46-52页 |
| ·CO Ⅰ基因部分序列比对 | 第46-49页 |
| ·CO Ⅰ基因部分序列组成分析 | 第49页 |
| ·遗传距离分析 | 第49-50页 |
| ·CO Ⅰ基因部分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 | 第50-52页 |
| ·Cyt b基因部分序列分析 | 第52-59页 |
| ·基因部分序列比对 | 第52-54页 |
| ·Cyt b基因部分序列组成分析 | 第54-55页 |
| ·遗传距离分析 | 第55-56页 |
| ·Cyt b基因部分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 | 第56-59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9-63页 |
| 1. 结论 | 第59-61页 |
| 2. 讨论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73页 |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73-75页 |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