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用于水产品中有害物质的高灵敏度检测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5页
   ·引言第11页
   ·激素第11-14页
     ·激素的简介第11-12页
     ·激素的限量标准第12页
     ·激素残留的研究进展第12-14页
   ·微囊藻毒素第14-15页
     ·微囊藻毒素的简介第14页
     ·微囊藻毒素的限量标准第14-15页
     ·微囊藻毒素的研究进展第15页
   ·食品添加剂第15-16页
     ·食品添加剂的简介第15-16页
     ·食品添加剂的研究进展第16页
   ·样品的净化方法第16-20页
     ·柱层析技术第16-17页
     ·液液萃取技术(LLE)第17页
     ·固相萃取技术(SPE)第17-19页
       ·SPE的概述第17页
       ·SPE的装置及分类第17-18页
       ·SPE流程第18-19页
       ·SPE的应用第19页
     ·固相微萃取(SPME)第19-20页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简介第20-24页
     ·液相色谱第20-21页
       ·高效液相色谱(HPLC)第20页
       ·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第20-21页
       ·纳流芯片液相色谱(nano-flow chip LC)第21页
     ·质谱(MS)第21-23页
       ·四级杆质谱(Q-MS)第21页
       ·三重四级杆质谱(QqQ-MS)第21-22页
       ·飞行时间质谱(TOF-MS)第22页
       ·离子阱质谱(IT-MS)第22-23页
     ·LC-MS在水产品中的应用第23-24页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第24-25页
第二章 SPE-HPLC-MS测定水产品中雌激素的残留第25-42页
 摘要第25页
   ·引言第25-26页
   ·试剂及仪器设备第26页
     ·试剂第26页
     ·仪器设备第26页
   ·实验部分第26-28页
     ·色谱条件第26-27页
     ·质谱条件第27-28页
     ·样品处理第28页
   ·结果与讨论第28-41页
     ·色谱条件的优化第28-31页
       ·色谱柱的选择第28页
       ·流动相的选择第28-29页
       ·流动相梯度洗脱程序的优化第29-31页
       ·流速的选择第31页
     ·MS条件的优化第31-34页
       ·离子源及扫描方式的选择第31页
       ·Fragmentor的选择第31-33页
       ·雾化气压力的选择第33页
       ·最佳条件下的色谱图第33-34页
     ·质谱解析第34-38页
       ·一级质谱信息第34-35页
       ·MS/MS条件的优化第35页
       ·雌激素结构断裂推断第35-38页
     ·检测体系的建立与方法确证第38-39页
       ·工作曲线的绘制第38页
       ·精密度实验第38-39页
     ·固相萃取条件的优化第39-40页
       ·SPE柱的选择第39页
       ·淋洗液的优化第39页
       ·洗脱液的优化第39-40页
     ·回收率实验及实际样品的分析第40-41页
   ·结论第41-42页
第三章 LC-MS/MS法测定鱼肉中16种激素药物的残留第42-56页
 摘要第42页
   ·引言第42-43页
   ·试剂及仪器设备第43-45页
     ·试剂第43-45页
     ·仪器设备第45页
   ·实验部分第45-46页
     ·试剂的配制第45页
     ·液相色谱和质谱条件第45-46页
     ·样品前处理第46页
     ·工作曲线的绘制第46页
   ·结果与讨论第46-55页
     ·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第46-49页
       ·梯度洗脱程序的优化第46-49页
       ·流动相的优化第49页
     ·质谱条件的优化第49-52页
       ·电离模式的选择第49-50页
       ·子离子和碰撞能的优化第50-51页
       ·质谱其他参数的优化第51-52页
     ·检测体系的建立与方法确证第52-53页
       ·工作曲线的绘制第52-53页
       ·精密度实验第53页
     ·实际样品分析第53-54页
     ·回收率实验第54-55页
   ·结论第55-56页
第四章 nano-flow chip LC-MS用于水产品中三种微囊藻毒素的同时测定第56-66页
 摘要第56页
   ·引言第56-57页
   ·试剂及仪器设备第57-58页
     ·试剂第57页
     ·仪器设备第57-58页
   ·实验部分第58-59页
     ·试剂的配制第58页
     ·nano-flow chip LC条件第58页
     ·质谱条件第58-59页
     ·水产品的处理第59页
     ·工作曲线的绘制第59页
   ·结果与讨论第59-65页
     ·样品溶剂的选择第59-60页
     ·上样体积的选择第60页
     ·液相色谱条件的选择第60-62页
       ·流动相的优化第60-61页
       ·梯度洗脱程序的优化第61-62页
     ·质谱条件的选择第62-64页
     ·检测体系的建立与方法确证第64-65页
       ·工作曲线的绘制第64页
       ·精密度实验第64-65页
     ·水产品的分析及加标回收率实验第65页
   ·结论第65-66页
第五章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食品中多种甜味剂和抗氧化剂第66-76页
 摘要第66页
   ·引言第66-67页
   ·实验部分第67-69页
     ·仪器与试剂第67-68页
     ·溶液的配制和工作曲线的绘制第68页
     ·样品前处理第68-69页
     ·色谱-质谱条件第69页
   ·结果与讨论第69-75页
     ·液相色谱分离条件第69-70页
       ·色谱柱的选择第69页
       ·流动相的优化第69-70页
     ·质谱条件的优化第70-71页
     ·检测体系的建立与方法确证第71-73页
       ·工作曲线的绘制第71-72页
       ·精密度实验第72-73页
     ·实际样品分析第73-74页
       ·样品提取液的优化第73页
       ·样品分析第73页
       ·检出组分的二级质谱确证第73-74页
     ·回收率实验第74-75页
   ·结论第75-76页
全文总结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6页
致谢第86-87页
个人简历第87页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碳载贵金属纳米粒子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分析化学的应用
下一篇:乌龙茶分类与品质分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