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导论 | 第10-21页 |
| 一、 环境犯罪罪体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分析 | 第10-14页 |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三)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4页 |
| 二、 环境犯罪罪体的犯罪学研究意义 | 第14-17页 |
| (一) 环境犯罪罪体的涵义 | 第14-15页 |
| (二) 环境犯罪的罪体构成 | 第15-16页 |
| (三) 环境犯罪罪体的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三、 研究方法与样本 | 第17-21页 |
| (一)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二) 研究样本 | 第18-21页 |
| 第一章 环境犯罪罪体的客观危害因素 | 第21-29页 |
| 一、 环境犯罪客观危害的形态表现 | 第21-23页 |
| (一) 财产性危害和人身危害 | 第21页 |
| (二) 实际危害和危险状态 | 第21-22页 |
| (三) 即时性危害和持久性危害 | 第22-23页 |
| 二、 环境犯罪危害性特征 | 第23-25页 |
| (一) 危害后果的严重性 | 第23-24页 |
| (二) 危害后果的滞后性 | 第24页 |
| (三) 危害后果的潜伏性 | 第24-25页 |
| (四) 危害后果的长期性 | 第25页 |
| 三、 环境犯罪中的被害人 | 第25-29页 |
| (一) 环境犯罪被害人概念 | 第26页 |
| (二) 环境犯罪被害人的特征 | 第26-29页 |
| 第二章 环境犯罪罪体的主体因素 | 第29-35页 |
| 一、 环境犯罪的主体构成 | 第29-31页 |
| (一) 自然人 | 第29-31页 |
| (二) 单位 | 第31页 |
| 二、 环境犯罪主体特征分析 | 第31-32页 |
| (一) 犯罪主体构成具有多元性 | 第31-32页 |
| (二) 不同犯罪主体的行为能力不同 | 第32页 |
| (三) 不同犯罪主体对环境的损害程度不同 | 第32页 |
| (四) 不同犯罪主体侵害后果的可控制和挽救性程度不同 | 第32页 |
| 三、 环境犯罪中国家的主体性表现 | 第32-35页 |
| (一) 国内法的规定 | 第33页 |
| (二) 国际法的规定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环境犯罪罪体的行为因素 | 第35-49页 |
| 一、 环境犯罪行为的分类 | 第35-38页 |
| (一) 环境污染犯罪行为 | 第35-36页 |
| (二) 环境破坏犯罪行为 | 第36-38页 |
| 二、 环境犯罪行为的静态属性特征 | 第38-41页 |
| (一) 环境犯罪行为的公共性 | 第38-39页 |
| (二) 环境犯罪行为的复杂性 | 第39页 |
| (三) 环境犯罪行为的行政从属性 | 第39-40页 |
| (四) 环境犯罪行为的时代性 | 第40-41页 |
| 三、 环境犯罪行为的动态生成特征 | 第41-49页 |
| (一) 利益驱动性 | 第41-42页 |
| (二) 观念失衡性 | 第42-45页 |
| (三) 规范不足性 | 第45-49页 |
| 结语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