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 第11-16页 |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 第12-15页 |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理论 | 第16-26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 第16-17页 |
·"大众化"概念解析 | 第16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 | 第16-17页 |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基础 | 第17-26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论述 | 第17-19页 |
·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灌输"原理 | 第19-22页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大众化思想 | 第22-26页 |
第三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 第26-47页 |
·五四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26-28页 |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物及其活动 | 第26-28页 |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形式 | 第28页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28-35页 |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中国工农运动的初步结合 | 第29-30页 |
·"以乡村为中心"思想的确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 | 第30-31页 |
·毛泽东思想形成——开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局面 | 第31-34页 |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发展 | 第34-35页 |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35-38页 |
·由政党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转变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 | 第35-37页 |
·曲折前进时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积极探索 | 第37-38页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38-47页 |
·在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中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39-41页 |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41-43页 |
·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43-45页 |
·新时期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47-51页 |
·存在问题 | 第47-48页 |
·成因分析 | 第48-51页 |
·历史与现实原因 | 第48-49页 |
·主观原因 | 第49-51页 |
第五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 | 第51-67页 |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 | 第51-54页 |
·思想前提: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 | 第51页 |
·认识前提: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 第51-53页 |
·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第53页 |
·政治前提: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第53-54页 |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论要求 | 第54-56页 |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 第54-56页 |
·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 第56页 |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主体 | 第56-58页 |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 | 第58-62页 |
·各种系统性工程 | 第58页 |
·理论学习实践活动 | 第58-60页 |
·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会议、历史人物的纪念活动 | 第60-62页 |
·宣传载体 | 第62页 |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切入点 | 第62-67页 |
·精神塑造与利益维护 | 第62-65页 |
·民族化与通俗化 | 第65-67页 |
第六章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启示 | 第67-73页 |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 第67-68页 |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 | 第67页 |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基础性工作 | 第67-68页 |
·充分认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 第68-69页 |
·充分认识主体的差异性,关注主体诉求、激发主体活力 | 第69-70页 |
·加强理论创新和理论学习,构建制度体系 | 第70-71页 |
·优化大众化队伍,拓展大众化平台、创新大众化方法 | 第71-73页 |
结语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个人简历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