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2页 |
1 导论 | 第12-21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8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0页 |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0-21页 |
2 农村城市化的内涵 | 第21-24页 |
·城市化 | 第21-23页 |
·城市化的内涵 | 第21页 |
·城市化涉及的几个问题 | 第21-23页 |
·农村城市化 | 第23-24页 |
3 我国农村城市化的模式 | 第24-26页 |
·集中型城市化 | 第24页 |
·分散型城市化 | 第24-25页 |
·旧地型城市化 | 第25-26页 |
4 我国农村城市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 | 第26-32页 |
·我国农村城市化存在的问题 | 第26-29页 |
·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 第26页 |
·城市化水平的地区性不平衡 | 第26-27页 |
·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低,城市功能不健全 | 第27-28页 |
·严重的管理缺位导致进城务工人员缺乏城市认同感 | 第28页 |
·城乡分割明显,协调性较差 | 第28-29页 |
·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原因探讨 | 第29-32页 |
·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 第29页 |
·不完善的土地制度 | 第29页 |
·片面发展重工业的产业政策 | 第29-30页 |
·我国城市化动力的非经济性 | 第30页 |
·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素质不高 | 第30-32页 |
5 我国农村城市化的评价 | 第32-46页 |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32-33页 |
·农村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3-34页 |
·农村城市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4-46页 |
·主成分分析法原理 | 第34-35页 |
·我国农村城市化评价体系准则层原始指标数据 | 第35-37页 |
·原始指标数据的正效应化和标准化处理 | 第37-39页 |
·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水平评价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9-42页 |
·我国农村城市化近十年来主成分因子的动态演变过程 | 第42-45页 |
·我国农村城市化综合水平近十年来动态变化规律 | 第45-46页 |
6 我国农村城市化对策 | 第46-53页 |
·经济城市化 | 第46-47页 |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 | 第46页 |
·发展区域经济,培育特色产业,集聚产业力量,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 第46页 |
·应设立一定的经济激励制度 | 第46-47页 |
·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 第47页 |
·生活城市化对策 | 第47-49页 |
·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 第47-48页 |
·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 | 第48页 |
·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 第48页 |
·改善城乡交通条件,建城乡一体化交通体系 | 第48-49页 |
·严格控制城市规模的无序扩张,切实保护耕地 | 第49页 |
·人口城市化对策 | 第49-50页 |
·合理控制人口规模,控制人口增长速度 | 第49页 |
·积极创造条件应对人口老龄化 | 第49-50页 |
·积极应对快速的人口城市化 | 第50页 |
·提高人口教育素质 | 第50页 |
·环境城市化对策 | 第50-53页 |
·加强环境监管,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第50-51页 |
·改变考核各级领导干部的标准 | 第51页 |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行循环经济 | 第51-52页 |
·增加环境保护资金,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 | 第52页 |
·加强乡镇企业污染治理,加强农村环境管理 | 第52-53页 |
7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