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1 研究的问题及其视野 | 第13-23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第13-14页 |
·从社会管理、社会建设到社会治理 | 第14-23页 |
·社会管理 | 第14-16页 |
·社会建设 | 第16-19页 |
·社会治理 | 第19-23页 |
2 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 第23-41页 |
·社会治理:一份社会发展中的难题 | 第23-26页 |
·从一个公民参与理论模型开始 | 第23-24页 |
·社会自我治理对于能力的需求:国际经验 | 第24-26页 |
·集体行动难题的视角 | 第26页 |
·中国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特色 | 第26-29页 |
·传统的封建社会时期 | 第27-28页 |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 | 第28-29页 |
·从控制到治理的策略选择:既有的研究 | 第29-32页 |
·“U+B”结构理论 | 第29-31页 |
·“双轴结构”理论 | 第31-32页 |
·公共管理理论中的政府角色 | 第32-35页 |
·政府的角色:从传统公共行政到新公共管理 | 第32-33页 |
·新公共服务思潮的冲击 | 第33-35页 |
·理论评述 | 第35页 |
·中国治理实践中的努力 | 第35-40页 |
·民国乡建运动 | 第35-38页 |
·当前社会自我治理的努力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3 研究方法 | 第41-46页 |
·研究策略 | 第41-43页 |
·基于已有理论的归纳研究 | 第41页 |
·案例研究 | 第41-43页 |
·研究方法 | 第43-45页 |
·方法论 | 第43页 |
·具体的研究方法 | 第43-45页 |
·研究脉络 | 第45-46页 |
4 “U+B”治理单元的基本模式 | 第46-68页 |
·社会自我治理的现实背景 | 第46-48页 |
·W 县的社会改革:三个关键转变 | 第48-53页 |
·政府工作方式的转变:服务型政府 | 第48-51页 |
·村委会的转变:“服务型村委会” | 第51-52页 |
·更为基层的社会治理组织的建立 | 第52-53页 |
·S 村的改革与效果 | 第53-60页 |
·村庄简介 | 第53-54页 |
·村两委:朝向服务型转变 | 第54-55页 |
·村民自己组建合作社:起步有难度 | 第55-56页 |
·村委会:发挥作为“行政机构”的优势,帮助大家发展合作社 | 第56-58页 |
·村两委:从带领大家发展到组织大家发展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U+B”治理单元:理论分析 | 第60-64页 |
·“U+B”结构的基本含义 | 第60-62页 |
·U 与 B 的组织关系 | 第62-63页 |
·U 与 B 的利益关系 | 第63-64页 |
·“U+B”治理单元:应用性结论 | 第64-67页 |
·“U+B”结构:一条村庄中最易实现的自我治理之路 | 第64-65页 |
·“U+B”治理单元:前行与退行的情形 | 第65-66页 |
·讨论:如何认识“U+B”结构这一治理模式的过渡状态 | 第66-67页 |
·本章结语 | 第67-68页 |
5 基于 D 村的故事:U+B 治理单元的细化与拓展 | 第68-79页 |
·D 村的故事:公共资源分配中的“U+B”结构 | 第68-74页 |
·D 村的故事 | 第68-74页 |
·事实总结与理论拓展 | 第74-79页 |
·“U+B”结构可以针对社会事务进行治理 | 第75页 |
·对“U+B”治理单元的分析 | 第75-77页 |
·“U+B”治理单元所产生的社会效果 | 第77-78页 |
·理论与应用上的结论 | 第78-79页 |
6 “U+B”治理单元的风险分析:集体利益的开发与过度开发 | 第79-95页 |
·引述 | 第79-80页 |
·关于“U+B”治理单元的风险研究 | 第79页 |
·可能的风险来源 | 第79-80页 |
·Y 村的改革位于风险区 | 第80页 |
·Y 村的故事:一场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社会建设运动 | 第80-85页 |
·Y 村简介 | 第80-81页 |
·高远的追求目标 | 第81-83页 |
·寄托在经济利益的追求上 | 第83-85页 |
·Y 村的故事:经济性集体利益的过度开发 | 第85-92页 |
·简述 | 第85页 |
·对市场资源期待过高:生态大米与手工布鞋的发展 | 第85-88页 |
·基于未来乐和模式所具有的品牌效应:乡村旅游 | 第88-89页 |
·对政府资源过度预期 | 第89-91页 |
·小结 | 第91-92页 |
·Y 村的事实分析与结论 | 第92-95页 |
·U 的理想主义:基于未来而设计现在 | 第92页 |
·冒着与公众逻辑倒置的风险而行动 | 第92-93页 |
·经济上的巨大风险 | 第93-94页 |
·责任主体的部分缺失 | 第94-95页 |
7 研究结论 | 第95-103页 |
·本文研究思路的总体呈现 | 第95-97页 |
·研究的起点:艰难的治理话题 | 第95页 |
·在艰难的背景下进行 | 第95-96页 |
·“U+B”治理单元:一种探索中的治理模式 | 第96页 |
·“U+B”治理单元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 第96页 |
·小结 | 第96-97页 |
·研究结论:理论层面 | 第97-99页 |
·一个新的治理单元 | 第97-98页 |
·“U+B”治理单元中 U 与 B 的两种关系 | 第98-99页 |
·从政府集权到社会自治的四个梯度 | 第99页 |
·研究结论:现实应用层面 | 第99-103页 |
·“U+B”作用初显 | 第99-100页 |
·经济方面集体利益不足的现状与过度开发的风险 | 第100-101页 |
·村委会的角色:村庄治理的一种“无奈”模式 | 第101-102页 |
·社会事物的追求及其限度 | 第102-103页 |
8 改进的策略与建议 | 第103-108页 |
·经济行动中的改进策略 | 第103-105页 |
·欠发达地区的“薄弱”基础 | 第103页 |
·经济发展的潜力空间 | 第103-105页 |
·使“U+B”治理模式动态发展 | 第105-106页 |
·公共参与与自主治理之间:灵活发展“U+B”模式 | 第105-106页 |
·休眠与活跃:允许自治组织“间歇性”发挥作用 | 第106页 |
·发育公益性社会组织 | 第106-108页 |
·支持社会领域发展公益性社会组织 | 第106-107页 |
·支持村庄内发育公益性社会组织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