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耐热甘蓝新品种的选育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 课题的提出 | 第11页 |
2 甘蓝耐热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高温逆境对甘蓝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12页 |
·甘蓝耐热生理生化 | 第12-13页 |
·耐热甘蓝新品种的选育 | 第13-14页 |
3 杂种优势的利用 | 第14-17页 |
·杂种优势的表现 | 第14-15页 |
·杂种优势的预测 | 第15页 |
·配合力的概念 | 第15-16页 |
·测定配合力的方法 | 第16-17页 |
4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甘蓝育种中的作用 | 第17-19页 |
·分子标记 | 第17页 |
·分子标记在甘蓝育种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第一章 甘蓝自交系的耐热性鉴定及筛选 | 第19-29页 |
1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2 试验方法 | 第19-22页 |
·自交系的选育 | 第19-20页 |
·耐热性鉴定 | 第20页 |
·田间农艺性状调查标准 | 第20-21页 |
·品质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21-22页 |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第21页 |
·纤维素含量测定 | 第21页 |
·Vc含量的测定 | 第21-22页 |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22页 |
·含水量的测定 | 第22页 |
·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 | 第2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8页 |
·甘蓝自交系耐热性鉴定 | 第22-24页 |
·甘蓝自交系田间农艺性状 | 第24-27页 |
·甘蓝自交系品质性状 | 第27-28页 |
4 讨论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早秋耐热甘蓝杂交组合的鉴定 | 第29-49页 |
1 试验材料 | 第29-30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0-33页 |
·杂交组合的配制 | 第30页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30页 |
·杂交组合耐热性鉴定 | 第30-31页 |
·杂交组合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第31-32页 |
·电导率的测定 | 第31页 |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第31页 |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第31-32页 |
·杂交组合农艺性状调查 | 第32页 |
·杂交组合品质性状测定 | 第32页 |
·抗病分子标记检测 | 第32-33页 |
·数据分析 | 第3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46页 |
·杂交组合耐热性鉴定 | 第33-35页 |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35-37页 |
·电导率的测定 | 第35页 |
·MDA含量的测定 | 第35-36页 |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第36-37页 |
·田间农艺性状调查 | 第37-38页 |
·品质性状的测定 | 第38-39页 |
·分子标记检测 | 第39-40页 |
·配合力分析 | 第40-46页 |
·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40-42页 |
·一般配合力的效应分析 | 第42-43页 |
·特殊配合力的效应分析 | 第43-45页 |
·遗传参数估计分析 | 第45-46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6-49页 |
第三章 秋甘蓝杂交组合的筛选 | 第49-61页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9-50页 |
·试验材料 | 第49页 |
·试验方法 | 第49-50页 |
·试验设计 | 第49-50页 |
·田间农艺性状的调查 | 第50页 |
·品质性状的测定 | 第50页 |
·数据分析 | 第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9页 |
·2011表现较好的杂交组合 | 第50-53页 |
·田间农艺性状的调查 | 第50-51页 |
·品质性状的测定 | 第51-52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52-53页 |
·2012年所配制杂交组合 | 第53-58页 |
·田间农艺性状的调查 | 第53-56页 |
·品质性状的测定 | 第56-58页 |
·2013年杂交组合田间农艺性状调查 | 第58-59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附录一 | 第67-68页 |
附录二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