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ent | 第1-12页 |
| 摘要 | 第12-13页 |
| Abstract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24页 |
| 1 引言 | 第15-16页 |
| 2 海洋放线菌 | 第16-19页 |
| ·海洋放线菌的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 ·海洋放线菌的多样性 | 第17-18页 |
| ·海洋放线菌的次级代谢产物 | 第18-19页 |
| 3 海洋细菌的分类学 | 第19-22页 |
| ·细菌分类学研究概况 | 第19页 |
| ·细菌多相分类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 ·表型分析 | 第19-20页 |
| ·化学分析 | 第20-21页 |
| ·基因型分析 | 第21页 |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21-22页 |
| 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 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西太平洋沉积环境放线菌的多样性分析 | 第24-4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33页 |
| ·材料 | 第24-28页 |
| ·样品来源 | 第24页 |
| ·培养基 | 第24-25页 |
| ·仪器设备及软件 | 第25-26页 |
| ·化学试剂 | 第26-27页 |
| ·引物和载体 | 第27页 |
| ·质粒和菌株 | 第27-28页 |
| ·方法 | 第28-33页 |
| ·放线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28页 |
| ·KOH初步鉴定 | 第28-29页 |
| ·放线菌16S rRNA序列分析 | 第29-31页 |
| ·放线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31页 |
| ·抗菌活性菌株的初步筛选 | 第31-33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3-45页 |
| ·放线菌分离效果比较 | 第33-38页 |
| ·放线菌分离 | 第33-34页 |
| ·不同培养基的放线菌分离效果 | 第34-37页 |
| ·不同站位样品的放线菌分离效果 | 第37-38页 |
| ·放线菌的多样性分析 | 第38-43页 |
| ·抗菌活性菌株的筛选 | 第43-45页 |
| 3 结论 | 第45-46页 |
| 第三章 三株海洋细菌的多相分类鉴定 | 第46-79页 |
| 1 引言 | 第46-47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47-57页 |
| ·材料和设备 | 第47-51页 |
| ·菌株与对照菌株 | 第47页 |
| ·培养基 | 第47-49页 |
| ·试剂 | 第49页 |
| ·仪器 | 第49-50页 |
| ·数据库及分析软件 | 第50-51页 |
| ·方法 | 第51-57页 |
| ·菌株的分离及保存 | 第51页 |
| ·形态特征的观察 | 第51-52页 |
| ·生理生化特性 | 第52-55页 |
| ·化学指标 | 第55-56页 |
| ·基因型特征 | 第56-57页 |
| 3 多相分类鉴定结果及分析 | 第57-79页 |
| ·一株深海来源Altererythrobacter菌的多相分类鉴定结果及分析 | 第57-64页 |
| ·形态观察 | 第57页 |
| ·生理生化结果 | 第57-58页 |
| ·脂肪酸分析结果 | 第58-59页 |
| ·磷酸类脂分析结果 | 第59-60页 |
| ·醌型分析结果 | 第60页 |
| ·DNAG+C mol%的含量 | 第60-61页 |
| ·16S rRNA序列的数据分析及系统发育进化树的构建结果 | 第61-62页 |
| ·讨论 | 第62-63页 |
| ·菌种描述 | 第63-64页 |
| ·一株深海来源Paracoccus菌的多相分类鉴定结果及分析 | 第64-70页 |
| ·形态观察 | 第64页 |
| ·生理生化检测结果 | 第64-65页 |
| ·脂肪酸分析结果 | 第65-66页 |
| ·磷酸类脂分析结果 | 第66页 |
| ·醌型分析结果 | 第66页 |
| ·DNA G+C mol%的含量 | 第66-67页 |
| ·16S rRNA序列的数据分析及系统发育进化树的构建结果 | 第67-68页 |
| ·讨论 | 第68-69页 |
| ·菌株描述 | 第69-70页 |
| ·一株深海来源Rhodobacteraceae科内新属新种的多相分类鉴定结果及分析 | 第70-79页 |
| ·形态观察 | 第70-71页 |
| ·生理生化检测结果 | 第71-73页 |
| ·脂肪酸分析结果 | 第73页 |
| ·磷酸类脂分析结果 | 第73-74页 |
| ·醌型分析结果 | 第74页 |
| ·DNA G+C mol%的含量 | 第74-75页 |
| ·16S rRNA序列的数据分析及系统发育进化树的构建结果 | 第75-76页 |
| ·讨论 | 第76-77页 |
| ·菌株描述 | 第77-79页 |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 ·总结 | 第79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 附录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