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7页 |
第一章 有机膦小分子促进的基于Morita-Baylis-Hillman衍生物的反应研究进展和选题依据 | 第17-45页 |
前言 | 第17-19页 |
第一节 有机膦小分子催化的基于Morita-Baylis-Hillman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 第19-37页 |
·Morita-Baylis-Hillman加成产物及其衍生物简介 | 第19页 |
·有机膦小分子催化下Morita-Baylis-Hillman衍生物作为1,3-偶极C_3合成子参与[3+n]成环反应研究 | 第19-29页 |
·有机膦小分子催化下Morita-Baylis-Hillman衍生物参与的不对称[3+2]环加成反应研究 | 第29-32页 |
·有机膦小分子催化下Morita-Baylis-Hillman衍生物参与的S_N2’取代及相关Domino成环反应研究 | 第32-36页 |
·有机膦小分子促进下Morita-Baylis-Hillman衍生物作为烯丙基叶立德和醛的Wittig反应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总结分析与选题依据及同步相关研究进展 | 第37-45页 |
第二章 有机膦催化的高效高立体选择性合成苯并二氢呋喃化合物 | 第45-88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45-47页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47-52页 |
·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47页 |
·原料制备 | 第47-49页 |
·条件实验 | 第49-50页 |
·苯并二氢呋喃底物拓展 | 第50-52页 |
第三节 结果讨论和反应机理 | 第52-55页 |
·条件实验讨论 | 第52-53页 |
·合成苯并二氢呋喃化合物底物拓展讨论 | 第53-54页 |
·反应机理及其立体选择性 | 第54-55页 |
第四节 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55-71页 |
第五节 代表性化合物的谱图 | 第71-75页 |
第六节 晶体结构和参数 | 第75-87页 |
第七节 小结 | 第87-88页 |
第三章 高效高立体选择性合成苯并二氢呋喃化合物策略之二—硫叶立德参与硫催化反应研究 | 第88-122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88-89页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89-94页 |
·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89页 |
·原料合成制备 | 第89-90页 |
·条件实验 | 第90-92页 |
·苯并二氢呋喃底物拓展 | 第92-94页 |
·四氢噻盼催化合成苯并二氢呋喃初步研究 | 第94页 |
第三节 结果讨论和反应机理研究 | 第94-98页 |
·条件实验讨论 | 第94-95页 |
·合成苯并二氢呋喃化合物底物拓展讨论 | 第95-96页 |
·反应机理及其立体选择性研究 | 第96-98页 |
第四节 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98-111页 |
第五节 代表性化合物的谱图 | 第111-116页 |
第六节 晶体结构信息 | 第116-121页 |
第七节 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四章 有机膦小分子促进的苯环化策略构筑官能团化多联苯体系 | 第122-164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122-125页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125-131页 |
·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125页 |
·原料合成制备 | 第125页 |
·条件实验 | 第125-127页 |
·三联苯产物拓展 | 第127-131页 |
第三节 结果讨论和反应机理 | 第131-135页 |
·条件实验结果讨论 | 第131-132页 |
·合成三联苯底物拓展实验结果讨论 | 第132页 |
·合成联苯底物拓展实验结果讨论 | 第132-133页 |
·苯环化反应可能的两种机理 | 第133-135页 |
第四节 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135-151页 |
第五节 代表性化合物的谱图 | 第151-159页 |
第六节 单晶基本信息 | 第159-163页 |
第七节 小结 | 第163-164页 |
第五章 有机膦催化的调控Domino反应:选择性合成2,3-二氢呋喃衍生物和联苯类型化合物 | 第164-200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164-167页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167-173页 |
·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167页 |
·条件实验 | 第167-168页 |
·苯并二氢呋喃底物拓展 | 第168-173页 |
第三节 结果讨论和反应机理研究 | 第173-177页 |
·条件实验结果讨论 | 第173页 |
·选择性合成2,3-二氢呋喃实验结果讨论 | 第173-174页 |
·反应机理研究 | 第174-177页 |
第四节 DFT计算静态能量和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177-189页 |
·DFT计算静态能量 | 第177-180页 |
·化合物结构表征 | 第180-189页 |
第四节 代表性化合物的谱图 | 第189-194页 |
第五节 单晶基本信息 | 第194-198页 |
第六节 小结 | 第198-200页 |
第六章 有机膦/二级胺接力催化的[1+4]/分子内重排Domino反应合成(2H)-吡喃和2-氧杂双环[2.2.2]辛-5-烯化合物 | 第200-259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200-203页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203-207页 |
·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203页 |
·条件实验 | 第203-204页 |
·选择性合成(2H)-吡喃衍生物底物拓展 | 第204-207页 |
第三节 结果讨论和反应机理 | 第207-211页 |
·条件实验讨论 | 第207-209页 |
·底物拓展实验讨论 | 第209页 |
·反应机理和DFT计算 | 第209-211页 |
第四节 DFT计算坐标与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211-245页 |
·DFT计算标准坐标数据 | 第211-230页 |
·DFT能量数据 | 第230页 |
·化合物结构表征 | 第230-245页 |
第五节 代表性化合物的谱图 | 第245-251页 |
第六节 单晶基本信息 | 第251-258页 |
第七节 小结 | 第258-259页 |
第七章 有机膦催化的高效Domino反应构筑共轭二氢呋喃化合物及其反应机理研究 | 第259-317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259-263页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263-267页 |
·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263页 |
·原料合成制备 | 第263-264页 |
·条件实验 | 第264-265页 |
·苯并二氢呋喃底物拓展 | 第265-267页 |
第三节 结果讨论和机理研究 | 第267-271页 |
·条件实验结果讨论 | 第267页 |
·底物拓展研究结果讨论 | 第267-268页 |
·反应机理 | 第268-271页 |
第四节 DFT理论计算数据和化合物的结构表征及代表性谱图 | 第271-300页 |
·DFT计算标准坐标数据 | 第271-291页 |
·DFT能量数据 | 第291页 |
·化合物结构表征 | 第291-300页 |
第五节 代表性谱图 | 第300-304页 |
第六节 单晶基本信息 | 第304-316页 |
第七节 小结 | 第316-317页 |
第八章 双官能团有机膦小分子催化的Rauhut-Currier/Michael/AldolDomino反应:合成多官能团化的环己烯醛类化合物 | 第317-360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317-320页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320-327页 |
·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320页 |
·催化剂LBBA的制备 | 第320-321页 |
·催化剂LB-OMe的制备 | 第321-322页 |
·2-氰基-3-芳基丙烯酸酯制备 | 第322-323页 |
·条件实验 | 第323-324页 |
·双官能团催化构筑环己烯醛底物拓展 | 第324-327页 |
第三节 结果讨论和反应机理 | 第327-331页 |
·条件实验结果讨论 | 第327-328页 |
·反应适用性研究结果讨论 | 第328-329页 |
·反应机理 | 第329-331页 |
第四节 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331-348页 |
第五节 代表性化合物的谱图 | 第348-354页 |
第六节 单晶基本信息 | 第354-358页 |
第七节 小结 | 第358-360页 |
第九章 全文总结 | 第360-368页 |
第一节 研究切入点 | 第360-361页 |
第二节 研究成果和意义 | 第361-367页 |
·[1+4]环加成——高效、简便、高立体选择性构筑2,3-苯并二氢呋喃骨架 | 第361-362页 |
·有机膦催化的调控Domino反应——选择性合成(多)联苯、2.3-二氢呋喃、(2H)-吡喃以及2-氧杂二环[2.2.2]辛-5-烯骨架 | 第362-365页 |
·有机膦催化的Domi no反应高效构筑环外双键的共轭二氢呋喃化合物 | 第365-366页 |
·双官能团有机膦小分子催化剂催化Rauhut-Currier Domino反应 | 第366-367页 |
全文结论 | 第367-368页 |
附录:膦催化不对称反应研究概述—起源、发展和展望 | 第368-375页 |
膦配体和手性药物发展及工业化 | 第368页 |
基于碳骨架手性的有机膦催化剂催化的不对称反应概述 | 第368-369页 |
双官能团有机膦催化剂催化的不对称反应概述 | 第369-372页 |
膦手性的发展、对未来有机膦催化不对称催化的展望和思考 | 第372-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375-385页 |
致谢 | 第385-386页 |
个人简介、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386-3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