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7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农民工”概念的界定 | 第17页 |
·学术界对“农民工”称谓的争议 | 第17-18页 |
·现行制度规定的社会养老保险 | 第18-19页 |
·理论基础: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保障理论 | 第19-21页 |
第3章 “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历史沿革及现行实践模式 | 第21-29页 |
·“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的历史沿革 | 第21-24页 |
·停滞阶段 | 第21页 |
·起步阶段 | 第21-22页 |
·探索阶段 | 第22-23页 |
·发展阶段 | 第23-24页 |
·现行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践模式 | 第24-28页 |
·仿城型“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 | 第24-25页 |
·综合型“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 | 第25页 |
·纳入型“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 | 第25页 |
·对现行“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优缺点的比较 | 第25-28页 |
·样本地天津市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政策 | 第28-29页 |
第4章 关于天津市“农民工”的调查状况分析 | 第29-34页 |
·天津市“农民工”的基本状况 | 第29-31页 |
·“农民工”的年龄、文化结构 | 第29页 |
·“农民工”的流动频率 | 第29-30页 |
·“农民工”的就业途径 | 第30页 |
·“农民工”的劳动时间与报酬情况 | 第30页 |
·“农民工”的劳动关系状况 | 第30-31页 |
·“农民工”对土地的依赖情况 | 第31页 |
·“农民工”的留城意愿 | 第31页 |
·天津市“农民工”的养老保险状况 | 第31-34页 |
·参加务工地养老保险的意愿 | 第31页 |
·对养老保险政策公信力所持的态度 | 第31-32页 |
·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认知水平 | 第32页 |
·企业为“农民工”购买养老保险的情况 | 第32页 |
·“农民工”承担保费的主观感受 | 第32页 |
·“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情况 | 第32页 |
·“农民工”参保类型分布情况 | 第32-33页 |
·“农民工”的养老观念 | 第33-34页 |
第5章 制约“农民工”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的因素分析 | 第34-39页 |
·“农民工”自我方面 | 第34-35页 |
·自身保障意识较弱 | 第34页 |
·收入不高,养老保险缴费负担重 | 第34-35页 |
·流动性强,不利于养老保险关系的建立 | 第35页 |
·外部环境的影响 | 第35-37页 |
·政府方面:对养老保险政策的舆论宣传不够 | 第35-36页 |
·政府方面:对养老债务风险的规避 | 第36页 |
·企业方面:消极为“农民工”参保 | 第36-37页 |
·“农民工”对养老预期的不确定性 | 第37页 |
·对象的本身——制度设计方面: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偏高 | 第37-39页 |
第6章 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应遵循的原则及政策建议 | 第39-46页 |
·“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遵守的原则 | 第39-40页 |
·广泛保障原则 | 第39页 |
·分门别类原则 | 第39-40页 |
·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政策建议 | 第40-46页 |
·“农民工”层面:提高参保意识和对制度的认知水平 | 第40页 |
·政府层面:强化宣传,引导“农民工”转变传统的养老观念 | 第40页 |
·政府层面:承担起相应的财政责任 | 第40-41页 |
·政府层面:分类分层保障“农民工”的养老保险 | 第41-43页 |
·企业层面:规范用工制度,加强社会责任感 | 第43页 |
·制度层面:适当降低“农民工”的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 | 第43-44页 |
·制度层面:提高统筹层次,统一“碎片式”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附录:对天津市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问卷调查 | 第47-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