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7-8页 |
| 1 前言 | 第8-20页 |
| ·选题依据 | 第8页 |
| ·选题目的 | 第8页 |
|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任务 | 第9页 |
|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 ·骨质疏松的发病机理 | 第9页 |
| ·绝经后骨质疏松 | 第9-11页 |
| ·PMOP 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11页 |
| ·绝经后运动对骨骼的影响 | 第11-12页 |
| ·性激素与绝经后骨质疏松 | 第12页 |
| ·雌激素与骨质疏松 | 第12-13页 |
| ·孕激素与骨质疏松 | 第13-15页 |
| ·睾酮与骨质疏松 | 第15-16页 |
| ·体成分对骨密度的影响 | 第16-17页 |
| ·PPARγ和 GSK-3β | 第17-18页 |
| ·振动训练与绝经后骨质疏松 | 第18-20页 |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0-26页 |
|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0-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测试指标与测试方法 | 第22-26页 |
| ·实验图像采集及数据处理 | 第26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26-40页 |
| ·一般观测指标 | 第26-28页 |
| ·大鼠血清 E_2水平变化 | 第28-29页 |
| ·大鼠血清 P 水平变化 | 第29页 |
| ·大鼠血清 T_4水平变化 | 第29-30页 |
| ·大鼠血清 ALP 水平变化 | 第30-31页 |
| ·大鼠股骨远端骨组织 ALP 水平变化 | 第31页 |
| ·各组大鼠血脂 TC、TG 水平的比较 | 第31-33页 |
| ·各组大鼠体成分的变化情况 | 第33页 |
| ·各组大鼠在体骨密度 BMD 与骨矿含量 BMC 的变化情况 | 第33-35页 |
| ·各组大鼠离体骨密度的变化情况 | 第35-36页 |
| ·各组后肢骨 PPARγ蛋白表达的比较 | 第36-37页 |
| ·各组后肢骨 GSK-3β蛋白表达的比较 | 第37-39页 |
| ·各组后肢骨 P-GSK-3β蛋白表达的比较 | 第39-40页 |
| 4 分析讨论 | 第40-46页 |
| ·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模型的建立 | 第40-41页 |
| ·振动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体成分的影响 | 第41-42页 |
| ·振动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的影响 | 第42页 |
| ·振动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 第42-43页 |
| ·振动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血清和骨组织 ALP 水平的影响 | 第43-44页 |
| ·振动对去卵巢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 第44页 |
| ·振动对去卵巢大鼠后肢骨 PPARγ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44-45页 |
| ·振动对去卵巢大鼠后肢骨 GSK-3β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45-46页 |
| 5 结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附件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