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页 |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研究述评 | 第14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5-16页 |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5页 |
二、主要不足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 | 第16-23页 |
第一节 操作风险的定义和特点 | 第16-18页 |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 | 第16-17页 |
二、操作风险的特点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分类 | 第18-20页 |
一、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分类 | 第18-20页 |
二、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关于操作风险的分类 | 第20页 |
第三节 操作风险和其他风险的关系 | 第20-23页 |
一、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的关系 | 第20-21页 |
二、操作风险与市场风险的关系 | 第21页 |
三、三种基本风险的关系 | 第21-22页 |
四、操作风险与其他风险的差异性表现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国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 第23-26页 |
第一节 操作风险管理的五个步骤 | 第23页 |
第二节 国际先进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 | 第23-25页 |
第三节 国际先进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 | 第25-26页 |
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6-29页 |
第一节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特征 | 第26-27页 |
一、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发生在基层分支机构的概率大 | 第26-27页 |
二、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类型主要为内部欺诈和外部欺诈 | 第27页 |
三、操作风险损失事件主要集中于商业银行业务和零售银行业务 | 第27页 |
第二节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一、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取得的进展 | 第27-28页 |
二、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 第28-29页 |
第五章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分析 | 第29-36页 |
第一节 人员因素是引发操作风险的主要因素 | 第29-31页 |
一、人员的法律知识水平有限,法律意识淡薄 | 第29页 |
二、员工的业务素质不高,很难满足业务实践的需求 | 第29-30页 |
三、案例分析—重庆农商行上市前骗贷案 | 第30-31页 |
第二节 系统技术因素是引发操作风险的重要因素 | 第31-32页 |
一、系统技术风险的表现形式 | 第31页 |
二、案例分析—中国工商银行系统瘫痪事件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内部流程问题是引发操作风险的重要内在因素 | 第32-34页 |
一、操作风险流程管理理念的偏差 | 第32页 |
二、风险管理的责任不明确 | 第32页 |
三、业务流程策划不合理 | 第32-33页 |
四、案例分析—“萝卜章”骗贷9000万:银行轻信优质客户惹的祸 | 第33-34页 |
第四节 外部事件因素是引发操作风险的外在因素 | 第34-36页 |
一、外部欺诈 | 第34页 |
二、法律政策因素 | 第34页 |
三、外部突发事件 | 第34-35页 |
四、案例分析—齐鲁银行特大金融诈骗案 | 第35-36页 |
第六章 改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建议 | 第36-43页 |
第一节 注重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建设 | 第36-37页 |
一、设立独立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 | 第36页 |
二、建立独立的稽核委员会 | 第36页 |
三、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加强人员素质培养 强化对人员的管理 | 第37-38页 |
一、推崇风险管理文化,倡导和强化全员风险意识 | 第37页 |
二、加强对银行职员的培训,提升员工的业务素质 | 第37-38页 |
第三节 加强技术管理降低系统技术因素风险 | 第38页 |
第四节 依据“流程导向”理念设计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流程 | 第38-40页 |
一、操作风险识别 | 第39页 |
二、操作风险评估和测量 | 第39页 |
三、操作风险管理和缓释 | 第39页 |
四、操作风险监控 | 第39-40页 |
五、操作风险报告 | 第40页 |
第五节 加强与外部联系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 第40-43页 |
一、以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为依据,及时调整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 | 第40页 |
二、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有效控制外部欺诈行为 | 第40-41页 |
三、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抵御外部突发事件的冲击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