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第二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1页 |
第三节 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 第11-13页 |
一、可能的创新 | 第11-12页 |
二、存在的不足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13-21页 |
第一节 农民工市民化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一、农民工概念的界定 | 第13页 |
二、农民工市民化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 | 第14-17页 |
一、国内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 | 第14-17页 |
二、国外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 | 第17页 |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一、劳动力流动动力机制相关理论 | 第17-18页 |
二、发展经济学视角下的劳动力转移理论 | 第18-19页 |
三、社会冲突视角下的劳动力转移理论 | 第19页 |
四、人力资本理论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分析、可行性与必要性研究 | 第21-31页 |
第一节 农民工市民化现状 | 第21-27页 |
第二节 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可行性分析 | 第27-28页 |
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了基本条件 | 第27页 |
二、城市综合实力的增长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 第27-28页 |
三、专业技能的提高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了生存保障 | 第28页 |
第三节 促进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性分析 | 第28-31页 |
一、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 | 第28页 |
二、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是促进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 第28-29页 |
三、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步伐是政府的应尽职责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安徽省农民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成果分享的测算 | 第31-41页 |
第一节 研究理论基础 | 第31-32页 |
一、经济增长机制 | 第31页 |
二、经济增长机制中的劳动再配置效应 | 第31-32页 |
第二节 数据的获得 | 第32-34页 |
第三节 模型建立 | 第34-36页 |
第四节 安徽省农民工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成果分享 | 第36-38页 |
一、劳动份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第36页 |
二、安徽农民工劳动力再配置结构效应 | 第36-37页 |
三、安徽省农民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算 | 第37-38页 |
四、安徽省农民工对经济成果的分享测度 | 第38页 |
第五节 研究结论 | 第38-41页 |
第五章 安徽省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53页 |
第一节 安徽省农民工现状分析 | 第41-42页 |
一、农民工流动特点分析 | 第41页 |
二、农民工就业结构特点分析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的交叉列联表和卡方检验 | 第42-52页 |
一、交叉列联表简介 | 第42-43页 |
二、假设条件和数据来源 | 第43页 |
三、研究变量的设定 | 第43-44页 |
四、交叉列联表和卡方检验 | 第44-51页 |
五、检验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53-59页 |
第一节 文章结论 | 第53页 |
第二节 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政策建议 | 第53-59页 |
一、户籍制度创新 | 第54页 |
二、就业制度创新 | 第54-55页 |
三、住房制度创新 | 第55-56页 |
四、社会保障制度创新 | 第56页 |
五、子女教育制度创新 | 第56页 |
六、农村土地改革制度创新 | 第56-59页 |
附录 | 第59-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