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表索引 | 第11-14页 |
图索引 | 第14-16页 |
1. 引言 | 第16-46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6-19页 |
·选题背景 | 第16-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文献综述 | 第19-40页 |
·诚信行为主体传导机制研究 | 第22-37页 |
·诚信行为传导方法论研究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40页 |
·研究方案 | 第40-46页 |
·研究目的 | 第40页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40-41页 |
·研究方法 | 第41-45页 |
·研究贡献与创新 | 第45-46页 |
2. 诚信水平与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 | 第46-70页 |
·调查方法与对象分布 | 第46-47页 |
·调查内容 | 第47-49页 |
·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49-50页 |
·问卷的信度检验 | 第49页 |
·问卷的效度检验 | 第49-50页 |
·诚信水平现状的认同度与看法分析 | 第50-55页 |
·社会诚信总体水平令人担忧 | 第50-51页 |
·个体之间逐步实现诚信的互相监督 | 第51-52页 |
·诚信行为缺失的负面作用高于诚信行为传播的正向作用 | 第52页 |
·政府是诚信的主要责任者是受访者的主流看法 | 第52-53页 |
·媒介是强化诚信行为预期主要影响因素 | 第53-55页 |
·不同特征群体诚信行为水平统计分析 | 第55-62页 |
·不同性别的人的诚信行为预期和评价 | 第56-57页 |
·不同年龄人的诚信行为预期和评价 | 第57-58页 |
·不同教育程度的人的诚信行为预期和评价 | 第58-60页 |
·不同职业类型的人的诚信行为预期和评价 | 第60-61页 |
·不同职务类型的人的诚信行为预期和评价 | 第61-62页 |
·诚信行为缺失原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62-68页 |
·诚信行为缺失原因分析 | 第62-63页 |
·诚信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第63-68页 |
·小结 | 第68-70页 |
3. 诚信行为传导机制理论研究 | 第70-80页 |
·诚信行为传导机制的基本涵义 | 第70-71页 |
·诚信行为传导机制的组成 | 第71-76页 |
·诚信行为传导空间 | 第71-72页 |
·诚信行为规则 | 第72-73页 |
·诚信行为传导力 | 第73-76页 |
·诚信行为传导机制的理论模型 | 第76-80页 |
·诚信行为传导机制的个体理论模型 | 第77-78页 |
·诚信行为传导机制的主体理论模型 | 第78-80页 |
4. 诚信行为传导机制的统计分析 | 第80-133页 |
·个体理论模型统计分析 | 第80-89页 |
·个人诚信行为传导力的描述统计分析 | 第80-81页 |
·个人正向诚信行为传导力的差序结构分析 | 第81-86页 |
·个人负向诚信行为传导力的差序结构分析 | 第86-89页 |
·小结 | 第89页 |
·主体理论模型统计分析 | 第89-133页 |
·诚信行为传导的基因共网络统计分析与研究 | 第89-104页 |
·诚信行为传导的路径分析 | 第104-130页 |
·小结 | 第130-133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133-136页 |
·结论 | 第133-134页 |
·建议 | 第134-136页 |
6. 参考文献 | 第136-141页 |
7. 附录 | 第141-161页 |
附录A: 调查问卷 | 第141-151页 |
附录B: R 程序 | 第151-161页 |
8.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61-162页 |
9. 后记 | 第162-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