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第一节. 研究的对象与目的 | 第10-11页 |
一.研究的对象 | 第10页 |
二.研究的目的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11-18页 |
一.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钧瓷传统制作技艺 | 第13-18页 |
第三节. 研究的结构与方法 | 第18-20页 |
一.研究结构 | 第18-1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一章 禹州钧瓷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历史 | 第20-38页 |
第一节 钧瓷的起源 | 第20-26页 |
一.继承:钧瓷与北方青瓷的传承关系 | 第22-23页 |
二.借鉴:其他瓷种对钧瓷的影响 | 第23-25页 |
三.创新:以变求生 | 第25-26页 |
第二节 钧瓷的历史沿革 | 第26-38页 |
一.北宋时期:皇家审美,鼎盛辉煌 | 第26-29页 |
二.金元时期:经世致用,扩展成系 | 第29-32页 |
三.明清时期:衰落凋敝,日渐式微 | 第32-35页 |
四.晚清民国:薪尽火传,星火燎原 | 第35-38页 |
第二章 禹州钧瓷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环境 | 第38-52页 |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钧瓷传统制作技艺传承的影响 | 第38-43页 |
一.自然资源的分布对钧瓷传统制作技艺的影响 | 第38-41页 |
二.自然环境的改变对钩瓷传统制作技艺传承的影响 | 第41-43页 |
第二节 人文环境对钧瓷传统制作技艺传承的影响 | 第43-52页 |
一. 政治环境对钧瓷传统制作技艺传承的影响 | 第43-45页 |
二. 文化环境对钧瓷传统制作技艺传承的影响 | 第45-52页 |
第三章 禹州钧瓷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内容 | 第52-93页 |
第一节 钧瓷传统制作技艺基本特征 | 第52-57页 |
一. 对“技艺”的解读 | 第52-53页 |
二. 钧瓷传统制作技艺传承内容的划分方式 | 第53-54页 |
三. 钧瓷传统制作技艺的两个基本特征:稳定性与流变性 | 第54-57页 |
第二节 钧瓷传统制作技艺的基本工艺流程 | 第57-93页 |
一. 钧瓷传统制作技艺的七十二道工序 | 第57-59页 |
二. 当代对钧瓷传统工艺的继承与取舍 | 第59-93页 |
第四章 禹州钧瓷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方式 | 第93-124页 |
第一节 血缘传承 | 第93-103页 |
一. 血缘传承的形成:财产继承制度与传统伦理观 | 第93-94页 |
二. 血缘传承的特点:文化濡化 | 第94-95页 |
三. 血缘传承的分布:百年钧瓷世家与新生代家族的崛起 | 第95-99页 |
四. 影响家族传承的若干因素 | 第99-103页 |
第二节 业缘传承 | 第103-114页 |
一. 当代业缘传承的历史背景:社会分工与集体化生产 | 第104-106页 |
二. 业缘传承的主要特征:主体间性的提升 | 第106-109页 |
三. 当代业缘传承的困境:传承结构的松散性 | 第109-114页 |
第四节 教育传承 | 第114-124页 |
一. 教育传承的背景:新时代的文化自觉 | 第114页 |
二. 高等教育在教育传承中的作用与意义 | 第114-122页 |
三. 教育传承的其他形式:职业教育与岗位培训 | 第122-124页 |
第五章 禹州钧瓷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现状及问题 | 第124-159页 |
第一节 禹州传统钧瓷技艺传承与保护的现状 | 第124-136页 |
一. 当代钧瓷传统技艺传承现状 | 第124-129页 |
二.当代传统钩瓷技艺的保护现状 | 第129-135页 |
三.存在的问题 | 第135-136页 |
第二节 对若干问题的反思 | 第136-159页 |
一. “道·技·器”——对禹州钧瓷传统制作技艺传承实践模式的思考 | 第137-143页 |
二. 人的力量:对禹州钧瓷传统技艺传承人队伍建设的思考 | 第143-145页 |
三. 生产性保护:对禹州钧瓷传统技艺保护方式的思考 | 第145-150页 |
四. 传承与创新:对禹州钧瓷传统技艺传承理念的思考 | 第150-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63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163-164页 |
致谢 | 第164-168页 |
附录 | 第168-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