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一章 荧光定量 PCR 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第11-26页 |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1-12页 |
| ·细胞株、毒株和临床样本 | 第11页 |
| ·主要试剂 | 第11页 |
| ·主要仪器 | 第11-12页 |
| 2 方法 | 第12-18页 |
| ·病毒繁殖 | 第12-13页 |
|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RNA 提取及 cDNA 合成 | 第13-14页 |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14页 |
| ·BVDV 的检测 | 第14-15页 |
| ·荧光定量 PCR 标准品制备: | 第15-17页 |
| ·荧光 RT-PCR 方法的建立 | 第17-18页 |
| ·样本检测 | 第18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18-24页 |
| ·正常细胞的 MDBK 细胞与 BVDV(OregonC24V 株和 Yak 株)感染细胞 | 第18-19页 |
| ·检测 BVDV,PCR 后经 1%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19-20页 |
| ·荧光定量引物普通梯度 PCR 经 1%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 第20页 |
| ·目的基因 DNA 纯化后经 1%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 第20-21页 |
| ·阳性克隆的检测 | 第21页 |
| ·质粒经核酸蛋白检测仪所得结果 | 第21页 |
| ·荧光定量 RT-PCR 方法建立的结果 | 第21-23页 |
| ·特异性检测 | 第23页 |
| ·重复性检测 | 第23-24页 |
| ·荧光定量 PCR 检测采集标本结果 | 第24页 |
| 4 讨论 | 第24-25页 |
| 5 结论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BVDVELISA 方法的建立 | 第26-38页 |
| 1 材料及方法 | 第26-27页 |
| ·毒株、细胞及动物 | 第26页 |
| ·主要试剂 | 第26-27页 |
| ·主要仪器 | 第27页 |
| 2 方法 | 第27-32页 |
| ·细胞培养病毒繁殖 | 第27页 |
| ·病毒灭活浓缩、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27-28页 |
| ·免疫及抗体效价 | 第28-29页 |
| ·心脏采血 收集血清 | 第29页 |
| ·ELISA 方法的优化 | 第29-31页 |
| ·阴阳性判断标准的确定 | 第31页 |
| ·特异性检测 | 第31页 |
| ·重复性试验 | 第31-32页 |
| ·临床样本检测以及兔两种血清的检测: | 第32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32-36页 |
| ·测两种病毒液浓缩前后的蛋白含量 | 第32页 |
| ·间接 ELISA 条件选择结果 | 第32-35页 |
| ·酶标板的差异性检测 | 第32页 |
| ·酶标抗体浓度的选择 | 第32-33页 |
| ·抗原抗体浓度的选择 | 第33-34页 |
| ·封闭液的选择 | 第34页 |
| ·封闭时间的选择 | 第34页 |
| ·抗原抗体作用时间的选择 | 第34-35页 |
| ·显色时间的选择 | 第35页 |
| ·最终的优化结果 | 第35页 |
| ·阴阳性判定结果 | 第35页 |
| ·特异性检测结果 | 第35页 |
| ·重复性检测结果 | 第35-36页 |
| ·临床样本检测结果 | 第36页 |
| 4 讨论 | 第36-37页 |
| 5 结论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新城疫病毒强化实验(加强实验) | 第38-43页 |
| 1 材料 | 第38页 |
| ·细胞株、毒株和耗材 | 第38页 |
| ·仪器 | 第38页 |
| 2 方法 | 第38-40页 |
| ·细胞培养与病毒繁殖 | 第38-39页 |
| ·新城疫病毒(NDV)TCID50 的测定 | 第39页 |
| ·加强实验的步骤: | 第39-40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40-42页 |
| ·NDV TCID50 结果 | 第40页 |
| ·BVDV Yak 株、NDV 接种 | 第40-42页 |
| 4 讨论 | 第42页 |
| 5 结论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研究进展 | 第43-54页 |
| 1 基本信息 | 第43-44页 |
| 2 流行及感染情况 | 第44-45页 |
| 3 牛病毒性腹泻病的常用诊断方法 | 第45-49页 |
| ·抗体检测 | 第45-46页 |
| ·抗原检测 | 第46-49页 |
| 4 牛病毒性腹泻疫苗研究状况 | 第49-52页 |
| ·常规疫苗 | 第49页 |
| ·弱毒苗 | 第49-50页 |
| ·猪瘟兔化弱毒苗 | 第50页 |
| ·联合疫苗 | 第50-51页 |
| ·新型疫苗 | 第51-52页 |
| 5 防控措施 | 第52-53页 |
| ·普查 | 第52页 |
| ·检疫及措施 | 第52页 |
| ·预防及病牛的处理 | 第52-53页 |
| 6 前景及展望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附录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