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导论 | 第8-14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 理论意义 | 第8页 |
2. 现实意义 | 第8-9页 |
(二) 相关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1. 关于择业观理论方面的研究 | 第9-10页 |
2. 关于研究生择业观方面的研究 | 第10-11页 |
3. 相关评述 | 第11-13页 |
(三)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 文献分析法 | 第13页 |
2. 问卷调查法 | 第13页 |
3. 案例分析法 | 第13页 |
(四)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3页 |
(五) 论文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一、研究生择业观的基本概述 | 第14-22页 |
(一) 研究生择业观的概念 | 第14-16页 |
1. 择业观的概念 | 第14-15页 |
2. 研究生择业观的概念 | 第15-16页 |
(二) 研究生择业观的结构 | 第16-18页 |
1. 择业动机 | 第17页 |
2. 择业认知 | 第17-18页 |
3. 择业目标 | 第18页 |
4. 择业态度 | 第18页 |
(三) 研究生择业观的特点 | 第18-22页 |
1. 择业观的特点 | 第18-19页 |
2. 研究生的特点 | 第19-20页 |
3. 研究生择业观的特点 | 第20-22页 |
二、研究生择业观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2-28页 |
(一) 研究生择业观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22-25页 |
1. 研究生择业观的现状调查 | 第22-24页 |
2. 研究生择业观的积极方面 | 第24-25页 |
(二) 研究生择业观存在的问题 | 第25-28页 |
1. 缺乏为理想而择业的信念 | 第25-26页 |
2. 缺乏对自我能力与社会需求关系的认知 | 第26页 |
3. 缺乏调整择业目标的意识 | 第26-27页 |
4. 缺乏正视择业心理压力的信心 | 第27-28页 |
三、研究生择业观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28-34页 |
(一) 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 | 第28-29页 |
1. 严峻的就业现实使研究生的择业观凸显现实性 | 第28页 |
2. 就业中的隐性壁垒使研究生择业观存在消极思想 | 第28-29页 |
3. 社会支持系统的不完善 | 第29页 |
(二) 择业观教育的不足 | 第29-31页 |
1. 学校对“择业观教育”课程的重视不够 | 第29-30页 |
2. 辅导员、导师对研究生择业观的引导不力 | 第30页 |
3. 家长对研究生择业观的教育偏失 | 第30-31页 |
(三) 社会实践活动的欠缺 | 第31-32页 |
1. 研究生社会实践制度不完善 | 第31页 |
2. 群体支持的社会实践活动甚少 | 第31-32页 |
3. 研究生自身的社会实践意识薄弱 | 第32页 |
(四) 择业心理疏导不到位 | 第32-34页 |
1. 学校心理疏导平台在研究生择业方面没有发挥有效作用 | 第32-33页 |
2. 辅导员、导师与研究生缺乏心理交流 | 第33页 |
3. 研究生自身的择业心理疏导能力欠缺 | 第33-34页 |
四、引导研究生树立积极择业观的对策 | 第34-42页 |
(一) 树立研究生积极的择业观 | 第34-35页 |
1. 享受权利与承担责任相结合 | 第34页 |
2. 社会理想与人生理想相结合 | 第34-35页 |
3. 国家需要与个人择业相结合 | 第35页 |
(二) 加强研究生的择业观教育机制 | 第35-37页 |
1. 开设研究生择业观教育的相关课程 | 第35页 |
2. 导师注重对研究生正确择业观的引导 | 第35-36页 |
3. 制定有关择业观教育的各种制度 | 第36页 |
4. 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 | 第36-37页 |
(三)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 第37-38页 |
1. 从实践中完成对社会现实与社会理想的认知 | 第37页 |
2. 学校制定和完善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度 | 第37-38页 |
3. 学校组织合作互励的职业活动与职业体验 | 第38页 |
(四) 建立多层次的择业心理咨询机制 | 第38-40页 |
1. 有效畅通心理健康咨询渠道 | 第38-39页 |
2. 建立导师与研究生交互平台 | 第39页 |
3. 进行自我心理疏导 | 第39-40页 |
(五) 提高研究生自身综合素质 | 第40-42页 |
1. 提高研究生分析自我和认识自我的能力 | 第40页 |
2. 提高研究生的知识素养 | 第40-41页 |
3. 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素质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附录 | 第45-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