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4页 |
一、少数民族环境保护习惯法的概念及由来初议 | 第8页 |
二、论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彝族环境保护习惯法形成的基础 | 第14-19页 |
一、田野调查点自然地理生态环境概况 | 第14-16页 |
(一) 调查点彝区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 第14-15页 |
(二) 调查点彝区生态环境概况 | 第15-16页 |
二、田野调查点的历史文化环境 | 第16-19页 |
(一) 从彝族史诗来看调查点的历史文化 | 第16-17页 |
(二) 从彝族文物来看调查点的历史文化 | 第17页 |
(三) 从彝族文史中看调查点的历史文化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彝族环境保护习惯法的内容 | 第19-29页 |
一、与水资源相关的环境保护习惯法 | 第19-22页 |
二、与林木资源相关的环境保护习惯法 | 第22-27页 |
(一) 对国家公有林的保护 | 第23-24页 |
(二) 对禁忌神树的保护 | 第24-25页 |
(三) 对风水树(林)的保护 | 第25-26页 |
(四) 对其他植物资源的保护等 | 第26-27页 |
三、与动物资源相关的环境保护习惯法 | 第27-29页 |
第四章 彝族环境保护习惯法的特征分析 | 第29-38页 |
一、民族地域性 | 第29-31页 |
(一) 自然环境的差异导致习惯法的差异 | 第29-30页 |
(二) 文化内涵的差异导致习惯法的差异 | 第30-31页 |
二、宗教性 | 第31-33页 |
(一) 宗教禁忌是环保习惯法规则的重要源泉 | 第31-32页 |
(二) 宗教的祭祀神明裁判方式是辅助习惯法形成判决的依据 | 第32页 |
(三) 宗教观念是环境习惯法执行的有效保障 | 第32-33页 |
三、朴素和谐的生态文化伦理观 | 第33-36页 |
(一) 人与自然天人一体 | 第33-34页 |
(二) 人与万物同源同生 | 第34-35页 |
(三)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 第35-36页 |
四、抽象化和体系化 | 第36-38页 |
第五章 彝族环境保护习惯法在民族地区环境法制建设中的意义和价值 | 第38-50页 |
一、彝族环境保护习惯法对民族地区环境立法的价值 | 第38-44页 |
(一) 彝族环境保护习惯法可以成为民族地区环境立法的来源 | 第38-41页 |
(二) 彝族环境保护习惯法可以弥补民族地区环境立法的空白 | 第41-43页 |
(三) 民族地区环境制定法可以援引彝族环境习惯法设定制度保障 | 第43-44页 |
二、彝族环境保护习惯法对民族地区环境法律执行的价值 | 第44-47页 |
(一) 环境保护习惯法有利于降低法律执行的成本 | 第44-45页 |
(二) 环境保护习惯法有助于民众对国家环境执法的认同 | 第45-46页 |
(三) 民族地区环境制定法的执行可以借鉴彝族人民有益的环保理念 | 第46-47页 |
三、彝族环境保护习惯法有助于改善民族地区民众法律的遵守 | 第47-50页 |
(一) 彝族环境保护习惯法可以被纳入民族地区的守法范围 | 第47-48页 |
(二) 彝族环境保护习惯法可以强化民族地区民众的守法观念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附录一 调查期间拍摄的图片 | 第55-57页 |
附录二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57-58页 |
附录三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荣誉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