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4页 |
(一) 立论的缘起及意义 | 第8-9页 |
1. 立论缘起 | 第8-9页 |
2. 论题的意义 | 第9页 |
(二) 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2页 |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1.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页 |
2. 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四) 本文的内容和结构 | 第13-14页 |
一、哈氏交往行动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理论依据 | 第14-22页 |
(一)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要旨 | 第14-16页 |
1. 交往行为的哲学出发点:主体间性 | 第14页 |
2. 交往行为的本质特征:理解 | 第14-15页 |
3. 交往行为的规则:通过对话达成共识(商谈伦理学) | 第15-16页 |
(二) 哈氏交往行动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启示 | 第16-22页 |
1. 交往与沟通的联系 | 第16-18页 |
2. 以交往行动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基本问题 | 第18-19页 |
3. 哈氏交往行动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启示 | 第19-22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障碍的静态视角分析 | 第22-31页 |
(一) 各个要素产生的沟通障碍分析 | 第22-28页 |
1.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主体自因性障碍分析 | 第22-25页 |
2.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客体造成的障碍分析 | 第25-26页 |
3.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环境造成的障碍分析 | 第26-27页 |
4.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媒介造成的障碍分析 | 第27-28页 |
(二) 主要要素间产生的沟通障碍分析 | 第28-31页 |
1.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主体间关系不洽造成的障碍 | 第28页 |
2.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主客间关系不洽造成的障碍 | 第28-31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沟通障碍的动态视角分析 | 第31-38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不彻底造成的障碍分析 | 第31-32页 |
1. 单向式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造成的沟通障碍 | 第32页 |
2. 静止式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造成的沟通障碍 | 第32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具体环节造成的障碍分析 | 第32-38页 |
1. 对话中产生的沟通障碍 | 第32-34页 |
2. 理解中产生的沟通障碍 | 第34-36页 |
3. 共识产生的沟通障碍 | 第36-38页 |
四、思想政治教育沟通障碍的消除对策 | 第38-44页 |
(一) 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交往范式 | 第38页 |
1. 从观念上确立沟通的交往范式 | 第38页 |
2. 在实践中强化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 第38页 |
(二) 改善交往范式下的沟通各要素 | 第38-40页 |
1. 提升沟通主体的综合素质 | 第38-39页 |
2. 优化沟通内容 | 第39页 |
3. 改进沟通媒介 | 第39-40页 |
4. 改善沟通环境 | 第40页 |
5. 促进要素间的最佳耦合 | 第40页 |
(三) 提高沟通过程中具体环节的效度 | 第40-44页 |
1. 提高对话的实效性 | 第40-41页 |
2. 加强理解的效度 | 第41-42页 |
3. 促进共识的契合度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