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8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9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9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9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一) 文献分析法 | 第9-10页 |
(二)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 第10页 |
四、创新和不足 | 第10-11页 |
(一)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0页 |
(二)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0-11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一、相关理论研究 | 第11页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三、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一) 农民增收研究 | 第12-14页 |
(二) 牧民增收研究 | 第14-15页 |
四、对以上研究的评述 | 第15-17页 |
第三章 青海省海南州牧民收入分析 | 第17-28页 |
一、藏族与传统的游牧经济 | 第17页 |
二、自然概况 | 第17-18页 |
三、海南州牧民收入分析 | 第18-28页 |
(一) 牧民收入状况 | 第18-24页 |
1、牧民收入水平分析 | 第18-20页 |
2、牧民收入构成分析 | 第20-22页 |
3、牧民收入趋势分析 | 第22-24页 |
(二) 牧民收入特征 | 第24-28页 |
1、牧民收入和消费不平衡 | 第24页 |
2、牧民收入渠道单一 | 第24-25页 |
3、牧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 第25-28页 |
第四章 海南州牧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 第28-39页 |
一、生态保护对牧民收入的影响 | 第28-31页 |
(一) 生态政策的实施 | 第28-30页 |
(二) 生产经营成本改变 | 第30-31页 |
二、草场因素对牧民收入的影响 | 第31-32页 |
(一) 草场退化和人口增长 | 第31-32页 |
(二) 草场保护及建设 | 第32页 |
三、人力资本对牧民收入的影响 | 第32-35页 |
(一) 素质教育水平低下 | 第33-34页 |
(二) 就业结构不合理 | 第34-35页 |
四、市场因素对牧民收入的影响 | 第35-37页 |
(一) 市场管理不完善,体系不健全 | 第35-36页 |
(二) 龙头企业少,牧民主体性不强 | 第36-37页 |
五、基础设施建设对牧民收入的影响 | 第37-39页 |
(一) 生产性基础设施的投入 | 第37-38页 |
(二) 非生产性基础设施的投入 | 第38-39页 |
第五章 海南州牧民增收途径 | 第39-46页 |
一、政策方面 | 第39-40页 |
(一) 加大对草原牧区的生态补偿力度 | 第39页 |
(二) 完善对牧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 第39-40页 |
二、劳动力方面 | 第40-42页 |
(一) 鼓励就业,促进劳动力转移 | 第40-41页 |
(二) 技能培训,提升牧区劳动力素质 | 第41-42页 |
三、产业发展方面 | 第42-44页 |
(一) 加强市场管理,建立色特产业体系 | 第42-43页 |
(二)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农业组织化 | 第43页 |
(三) 发展生态旅游业、民族旅游业 | 第43-44页 |
(四) 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牧民在二、三产业的就业率 | 第44页 |
四、其他方面 | 第44-46页 |
(一) 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 | 第44-45页 |
(二) 发展县域经济,推进牧区的城镇化建设进程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