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言 | 第13-21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矿井突水理论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矿井突水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信息融合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王河煤矿水害研究现状 | 第18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 第21-45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1-24页 |
·位置、范围与交通 | 第21-22页 |
·地形地貌 | 第22页 |
·气象、水文 | 第22-24页 |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24-31页 |
·地层 | 第24-28页 |
·构造 | 第28-31页 |
§2.3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 第31-45页 |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第31-40页 |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 第40-45页 |
第三章 王河煤矿矿井突水概况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45-51页 |
§3.1 王河煤矿突水概况 | 第45-46页 |
§3.2 含水层富水性 | 第46-47页 |
§3.3 奥灰水头压力 | 第47-48页 |
§3.4 隔水底板厚度 | 第48页 |
§3.5 构造复杂程度 | 第48-49页 |
§3.6 矿山压力 | 第49-51页 |
第四章 一_1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综合评价 | 第51-68页 |
§4.1 评价方法 | 第51-55页 |
·多源地学信息融合技术 | 第51-52页 |
·层次分析法(AHP) | 第52-53页 |
·熵权系数法 | 第53-54页 |
·层次分析法与熵权系数法比较 | 第54页 |
·基于GIS的AHP与熵权系数法相结合的综合评判法 | 第54-55页 |
§4.2 一_1煤层突水危险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55-60页 |
·确立一_1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55-57页 |
·评价指标量化 | 第57-58页 |
·建立评价参数专题图层 | 第58-60页 |
§4.3 一_1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60-64页 |
·层次分析法(AHP)评价模型 | 第60-63页 |
·综合评价模型中评价指标权重 | 第63页 |
·综合评价模型 | 第63-64页 |
§4.4 一_1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综合评价 | 第64-68页 |
·一_1煤底板突水危险性分区 | 第64-65页 |
·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模型识别与验证 | 第65-66页 |
·多源信息综合评判法与突水系数法的分析比较 | 第66-6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8-70页 |
§5.1 结论 | 第68-69页 |
§5.2 建议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