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 ·低消耗型耐火材料 | 第11页 |
| ·不定形耐火材料 | 第11-13页 |
| ·不定形耐火材料的定义和特点 | 第11-12页 |
| ·不定形耐火材料的分类 | 第12页 |
| ·不定形耐火材料的应用及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 ·耐火浇注料的发展概述 | 第13-15页 |
| ·传统水泥浇注料 | 第13-14页 |
| ·低水泥和超低水泥浇注料 | 第14页 |
| ·无水泥浇注料 | 第14-15页 |
| ·目前耐火材料的高消耗现象 | 第15页 |
| ·低消耗型耐火材料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 ·天然原料的直接使用 | 第15-16页 |
| ·轻烧料的使用 | 第16页 |
| ·铝矾土和煤系高岭土的特点 | 第16-19页 |
| ·铝矾土 | 第16-18页 |
| ·煤系高岭土 | 第18-19页 |
| ·原位效应的利用 | 第19页 |
| ·非平衡态的相对稳定 | 第19-20页 |
| ·轻质化 | 第20-21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 第2章 实验过程与方法 | 第22-32页 |
| ·原料选择 | 第22页 |
| ·轻烧骨料的制备 | 第22-23页 |
| ·浇注料试样的制备 | 第23-24页 |
| ·检测内容与方法 | 第24-30页 |
| ·流动性和加水量 | 第24-25页 |
| ·永久线变化率 | 第25页 |
| ·显气孔率和体积密度 | 第25-26页 |
| ·常温抗折强度 | 第26-27页 |
| ·常温耐压强度 | 第27页 |
| ·热态抗折强度 | 第27-28页 |
| ·热震稳定性 | 第28页 |
| ·荷重软化温度 | 第28页 |
| ·差热-热重分析 | 第28-29页 |
| ·颗粒体积密度 | 第29页 |
| ·颗粒强度 | 第29页 |
| ·气孔孔径分布 | 第29页 |
| ·XRD 物相分析 | 第29-30页 |
| ·显微结构分析 | 第30页 |
|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30-32页 |
| 第3章 铝矾土加热中的变化 | 第32-39页 |
| ·化学组成 | 第32页 |
| ·差热和热重分析 | 第32-33页 |
| ·受热过程中的物相变化 | 第33-34页 |
| ·不同温度煅烧后的体积密度和显气孔率 | 第34页 |
| ·不同温度煅烧后的孔径分布 | 第34-35页 |
| ·不同温度下煅烧的体积稳定性 | 第35-36页 |
| ·不同温度煅烧后的颗粒强度 | 第36页 |
| ·不同温度煅烧后的显微结构分析 | 第36-37页 |
| ·小结 | 第37-39页 |
| 第4章 铝矾土轻烧骨料对 Al_2O_3-SiO_2系浇注料性能的影响 | 第39-50页 |
| ·轻烧铝矾土骨料的制备 | 第39页 |
| ·配料组成 | 第39-4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9页 |
| ·加水量 | 第40-41页 |
| ·加热永久线变化率 | 第41-42页 |
| ·显气孔率和体积密度 | 第42-43页 |
| ·常温抗折强度 | 第43-45页 |
| ·常温耐压强度 | 第45-46页 |
| ·热态抗折强度 | 第46-47页 |
| ·热震稳定性 | 第47页 |
| ·荷重软化温度 | 第47-48页 |
| ·显微结构分析 | 第48-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第5章 煤系高岭土加热中的变化 | 第50-55页 |
| ·物理性质及化学组成 | 第50-51页 |
| ·差热和热重分析 | 第51页 |
| ·受热过程中的物相变化 | 第51-52页 |
| ·不同温度煅烧后的体积密度和气孔率 | 第52-53页 |
| ·不同温度煅烧后的颗粒强度 | 第53页 |
| ·显微结构分析 | 第53-54页 |
| ·小结 | 第54-55页 |
| 第6章 煤系高岭土轻烧骨料对 Al_2O_3-SiO_2系浇注料性能的影响 | 第55-67页 |
| ·轻烧料的制备 | 第55页 |
| ·配料组成 | 第55-5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6-66页 |
| ·加水量 | 第56-57页 |
| ·加热永久线变化率 | 第57-58页 |
| ·显气孔率和体积密度 | 第58-60页 |
| ·常温抗折强度 | 第60-61页 |
| ·常温耐压强度 | 第61-62页 |
| ·热震稳定性 | 第62-63页 |
| ·热态抗折强度 | 第63-64页 |
| ·荷重软化温度 | 第64页 |
| ·显微结构分析 | 第64-66页 |
| ·小结 | 第66-67页 |
| 第7章 结论及对以后工作的建议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