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岚山区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及模式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前言 | 第11-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有利于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 第12页 |
·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第12-13页 |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农村社会科学发展 | 第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研究不足 | 第16页 |
·研究展望 | 第16-17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17-18页 |
·不同方法预测分析 | 第18页 |
·综合分析的方法 | 第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2 农村居民点用地相关理论 | 第20-24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0页 |
·农村居民点的内涵 | 第20页 |
·农村居民点结构和布局的内涵 | 第20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 | 第20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和布局的原则 | 第20-21页 |
·统筹城乡发展原则 | 第20-21页 |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原则 | 第21页 |
·尊重集聚规模效益原则 | 第21页 |
·保护乡土风貌和他色建筑原则 | 第21页 |
·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城乡统筹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 第22-23页 |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 第23页 |
·农村建设用“三整合”理论 | 第23-24页 |
3 农村居民点结构和布局现状况 | 第24-32页 |
·区域概况 | 第24-26页 |
·自然历史概况 | 第24-25页 |
·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 第25-26页 |
·土地利用特点及存在问题 | 第26页 |
·农村居民点结构和规模 | 第26-28页 |
·农村居民点布局 | 第28-29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概况及特点 | 第29-30页 |
·农村居民点布局现状存在的问题 | 第30-32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地规模大,空置、闲置多 | 第30页 |
·农村居民点占耕地现象仍然存在 | 第30-31页 |
·农村居民点利用效率低,基础设施不完善 | 第31页 |
·农村宅基地管理存在缺失 | 第31页 |
·农村居民点布局不合理 | 第31-32页 |
4 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 | 第32-36页 |
·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的内涵与来源 | 第32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 | 第32-33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 | 第33-34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级 | 第34-36页 |
5 农村居民点功能定位及分区 | 第36-42页 |
·农村居民点功能定位 | 第36-37页 |
·农村居民点的传统功能 | 第36页 |
·农村居民点的休闲、观光功能 | 第36-37页 |
·农村居民点发展趋势 | 第37-39页 |
·农村经济收益 | 第37-38页 |
·农民就业趋势 | 第38页 |
·农村居民点发展格局趋势预测 | 第38-39页 |
·农村居民点分区 | 第39-42页 |
·农村居民点分区原则 | 第39页 |
·农村居民点分区方案 | 第39-42页 |
6 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调整 | 第42-53页 |
·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原则与总体思路 | 第42-43页 |
·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原则 | 第42页 |
·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总体思路 | 第42-43页 |
·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模式 | 第43-46页 |
·农村居民点调整模式确定的依据 | 第43-44页 |
·农村居民点调整模式 | 第44-45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调整标准 | 第45-46页 |
·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方案 | 第46-53页 |
·西北低山丘陵区 | 第46-47页 |
·东北部空港经济区 | 第47-48页 |
·中部平原高产区 | 第48-51页 |
·东南临港工业区 | 第51-52页 |
·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调整类型汇总 | 第52-53页 |
7 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中的问题与对策 | 第53-57页 |
·迁村并点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第53-55页 |
·土地问题 | 第53-54页 |
·经济问题 | 第54页 |
·社会问题 | 第54-55页 |
·时间阶段问题 | 第55页 |
·村庄保留发展模式中的问题与对策 | 第55-56页 |
·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 第56页 |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 | 第56-57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主要结论 | 第57-58页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58页 |
·后续研究 | 第58-59页 |
9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10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