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0页 |
·选题的缘起与研究的价值意义 | 第10-12页 |
·选题的缘起 | 第10-11页 |
·研究的价值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 第15-16页 |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6-20页 |
·创新点 | 第16-17页 |
·不足之处 | 第17-20页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20-30页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0-24页 |
·教学评价的概念及其分类 | 第20-21页 |
·新教学评价的理念 | 第21-23页 |
·传统评价方式的特点及弊端分析 | 第23-24页 |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24-30页 |
·多元智能理论 | 第24-25页 |
·生命化教育理论 | 第25-26页 |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第26页 |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理论 | 第26-27页 |
·生活教育理论 | 第27-28页 |
·教育本质理论 | 第28-30页 |
第3章 新课改下我国高中政治课程目标与当前教学评价方式 | 第30-36页 |
·新课改高中政治课程目标阐释 | 第30-32页 |
·新课改高中政治课程目标 | 第30-31页 |
·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实现途径 | 第31-32页 |
·当前我国高中政治课的教学评价方式 | 第32-33页 |
·当前我国高中政治课教学评价与课程目标的矛盾所在 | 第33-36页 |
·理想条件下教学评价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 第33-34页 |
·当前高中政治课教学评价与课程目标的矛盾所在 | 第34-36页 |
第4章 当前高中政治课教学评价与课程目标的背离及其成因分析 | 第36-46页 |
·背离的影响和危害 | 第36-42页 |
·使政治课培养目标严重错位 | 第36-37页 |
·使政治教师的教学活动进退两难 | 第37-38页 |
·使学生的学习活动陷入迷茫 | 第38页 |
·使学生政治课学习兴趣下降 | 第38-39页 |
·使得违背生命成长规律的速成教育日渐猖狂 | 第39-40页 |
·使师生的生命质量被功利化取向的教育所湮没 | 第40-41页 |
·使政治课程改革的进程及实施成效受到严重影响 | 第41-42页 |
·背离原因分析 | 第42-46页 |
·教育体制方面:高考指挥棒 | 第42-43页 |
·社会主体方面:对人才的错误理解 | 第43-44页 |
·政治学科的特殊性:评价难以进行 | 第44页 |
·教育工作者:教育理想和信念的缺失 | 第44-46页 |
第5章 国外教学评价成功经验借鉴 | 第46-50页 |
·高校招生重视综合素质,全方位评价学生 | 第46-47页 |
·重视“赏识-激励”评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 第47-48页 |
·建立成长档案袋,尊重个性差异和促进自我反思 | 第48-50页 |
第6章 高中政治课教学评价与课程目标契合的对策建议 | 第50-66页 |
·全面贯彻新课改倡导的注重人文关怀的生命化教学评价理念 | 第50-55页 |
·社会各界要转变急功近利的教育心态 | 第51-52页 |
·政治教师要积极学习并践行新课改的理念 | 第52-53页 |
·学生要自主自律地完善人格 | 第53-54页 |
·家长要转变育人观念和协助新课改的实施 | 第54-55页 |
·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监测政治课程目标的实施成效 | 第55-61页 |
·明确评价内容 | 第56-57页 |
·丰富评价主体 | 第57-58页 |
·改进评价方法 | 第58-59页 |
·完善评价技术 | 第59-61页 |
·逐步改革“以分评教”的教师评价制度,为政治教师松绑 | 第61-62页 |
·逐步改革考试方式和高考制度,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提供制度保障 | 第62-63页 |
·改革政治课的考试方式 | 第62-63页 |
·逐步改革我国的高考评价制度 | 第63页 |
·增加政治课的实践模块,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完善素养 | 第63-66页 |
结语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