杧果抗炭疽病种质资源及分子标记初步筛选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英文缩略词及英汉对照 | 第7-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1 前言 | 第10-23页 |
| ·杧果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 | 第10-11页 |
| ·世界杧果种质资源概况 | 第10页 |
| ·中国杧果种质资源收集保存 | 第10-11页 |
| ·杧果种质资源评价现状 | 第11页 |
| ·中国杧果的选育种现状 | 第11-13页 |
| ·实生选种 | 第11-12页 |
| ·人工杂交育种 | 第12页 |
| ·倍性育种 | 第12页 |
| ·基因工程育种 | 第12-13页 |
| ·几种常见的分子标记 | 第13-20页 |
| ·RFLP | 第13页 |
| ·SSR | 第13-14页 |
| ·RAPD | 第14-15页 |
| ·AFLP | 第15-16页 |
| ·SRAP | 第16-17页 |
| ·ISSR | 第17-19页 |
| ·ISSR原理及特点 | 第17页 |
| ·ISSR技术在果树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 ·种质资源鉴定 | 第17-18页 |
|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18-19页 |
| ·指纹图谱构建 | 第19页 |
| ·基因定位与分子标记 | 第19-20页 |
| ·杧果炭疽病 | 第20-22页 |
| ·杧果炭疽病的危害 | 第20-21页 |
| ·杧果炭疽病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1页 |
| ·材料 | 第23-25页 |
| ·炭疽病鉴定相关材料 | 第23-24页 |
| ·ISSR分析相关材料 | 第24-25页 |
|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25-26页 |
| ·实验仪器 | 第25页 |
| ·实验试剂 | 第25页 |
|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 第25-26页 |
| ·方法 | 第26-31页 |
| ·杧果抗病性鉴定方法 | 第26-28页 |
| ·病原菌分生孢子悬浮液制备 | 第26页 |
| ·参试杧果种质叶片制备 | 第26页 |
| ·室内接种方法 | 第26-27页 |
| ·病害分级标准 | 第27页 |
| ·病情指数 | 第27页 |
| ·抗病性评价标准 | 第27-28页 |
| ·数据分析 | 第28页 |
| ·ISSR分析方法 | 第28-31页 |
| ·杧果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8-29页 |
| ·DNA浓度及纯度检测 | 第29页 |
|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 | 第29页 |
| ·基因池的建立及分析方法 | 第29页 |
| ·ISSR-PCR扩增体系的建立 | 第29-30页 |
| ·ISSR-PCR扩增产物检测 | 第30-31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43页 |
| ·室内抗病性鉴定 | 第31-36页 |
| ·不同抗性杧果种质ISSR标记结果与分析 | 第36-43页 |
| ·DNA的电泳检测 | 第36页 |
| ·多态性ISSR引物筛选 | 第36-37页 |
| ·ISSR扩增结果 | 第37-39页 |
| ·UPGMA法聚类分析结果 | 第39-41页 |
| ·抗、感基因池筛选结果及个体验证 | 第41-43页 |
| 4 讨论和结论 | 第43-45页 |
| ·杧果抗病性评价讨论 | 第43-44页 |
| ·不同抗病性杧果种质ISSR分析讨论 | 第44页 |
| ·主要结论 | 第44-45页 |
| 5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