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视野下渎职犯罪主体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9页 |
·选题意图 | 第7页 |
·研究现状 | 第7-8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8页 |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 第8-9页 |
第二章 我国渎职罪主体及其立法沿革 | 第9-17页 |
·渎职罪概念和特征 | 第9-10页 |
·我国渎职罪主体的立法演进及学术评析 | 第10-14页 |
·我国渎职罪主体的立法沿革 | 第10-13页 |
·学界对渎职罪主体的观点评析 | 第13-14页 |
·我国渎职罪主体的立法现状及界定原则 | 第14-17页 |
·我国渎职罪主体立法现状 | 第15-16页 |
·现有立法及解释所体现的界定原则 | 第16-17页 |
第三章 司法实践中特殊渎职罪主体分析 | 第17-22页 |
·公共设施建设企业工作人员 | 第17-18页 |
·临时性管理国有资产的清算组工作人员 | 第18-19页 |
·法院检察院书记员、内勤人员 | 第19-20页 |
·双重身份组织工作人员 | 第20-22页 |
第四章 我国渎职罪主体立法缺陷及完善 | 第22-27页 |
·我国渎职罪主体的立法缺陷 | 第22-25页 |
·与其他部门法缺乏有效衔接 | 第22-24页 |
·特殊主体的立法缺陷 | 第24-25页 |
·立法建议 | 第25-27页 |
·法律的整合 | 第25-26页 |
·执法理念的转型 | 第26-27页 |
结语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29页 |
致谢 | 第29-3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