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2页 | 
| 引言 | 第12-13页 | 
| 第一部分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 1 国内外研究考证 | 第13-15页 | 
| ·国内植物考证 | 第13页 | 
| ·国外植物考证 | 第13页 | 
| ·名称考证 | 第13-14页 | 
| ·生境与资源分布考证 | 第14页 | 
| ·药用历史考证 | 第14页 | 
| ·栽培考证 | 第14-15页 | 
| 2 人工培养现状 | 第15-16页 | 
| 3 产业现状 | 第16页 | 
| 4 化学成分 | 第16-19页 | 
| ·多糖 | 第17-18页 | 
| ·蛋白质类成分 | 第18页 | 
| ·甾醇类成分 | 第18页 | 
| ·其他类成分 | 第18-19页 | 
| 5 提取与含量测定方法 | 第19-20页 | 
| ·多糖提取与含量测定法 | 第19页 | 
| ·蛋白质提取与含量测定法 | 第19页 | 
| ·麦角甾醇提取与含量测定法 | 第19-20页 | 
| ·其他成分提取与测定 | 第20页 | 
| 6 指纹图谱 | 第20-21页 | 
| ·高效液相指纹图谱 | 第20页 | 
| ·生物指纹图谱 | 第20-21页 | 
| 7 药理作用 | 第21-24页 | 
| ·抗肿瘤作用 | 第21-22页 | 
| ·免疫调节作用 | 第22页 | 
| ·抗病毒作用 | 第22-23页 | 
| ·内分泌和心血管系统作用 | 第23页 | 
| ·抗肝炎作用 | 第23页 | 
| ·对血糖作用 | 第23页 | 
| ·对脂肪代谢作用 | 第23页 | 
| ·抗辐射作用 | 第23-24页 | 
| 8 小结与讨论 | 第24-25页 | 
| 第二部分 灰树花的生药学分析 | 第25-33页 | 
| 1 来源鉴别研究 | 第25页 | 
| 2 性状鉴别研究 | 第25-28页 | 
|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25页 | 
| ·实验方法 | 第25页 | 
| ·实验结果 | 第25-28页 | 
| 3 显微鉴别研究 | 第28-32页 | 
| ·仪器、试剂与材料 | 第28页 | 
|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28-32页 | 
| 4 小结与讨论 | 第32-33页 | 
| 第三部分 灰树花的薄层色谱分析 | 第33-38页 | 
| 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第33-34页 | 
| 2 方法与结果 | 第34-36页 | 
| ·氨基酸类成分薄层色谱鉴别 | 第34页 | 
| ·全息薄层色谱鉴别 | 第34-36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6-38页 | 
| 第四部分 灰树花的多糖含量分析 | 第38-49页 | 
|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 第38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38-48页 | 
| ·试剂配制 | 第38-39页 |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9页 | 
| ·单因素考察 | 第39-41页 | 
| ·正交试验优选 | 第41-43页 |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与测定方法 | 第43页 | 
| ·方法学考察 | 第43-44页 | 
| ·样品含量测定 | 第44-45页 | 
| ·数据分析 | 第45-48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8-49页 | 
| 第五部分 灰树花的蛋白质含量分析 | 第49-60页 | 
| 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第49页 |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49-58页 | 
| ·溶液的配制 | 第49-50页 |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0页 | 
| ·单因素考察 | 第50-52页 | 
| ·正交试验优选 | 第52-54页 | 
| ·方法学考察 | 第54-55页 | 
| ·样品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55-56页 | 
| ·数据分析 | 第56-58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8-60页 | 
| 第六部分 灰树花麦角甾醇含量分析 | 第60-68页 | 
| 1 仪器、试剂和材料 | 第60页 |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60-66页 | 
| ·色谱条件 | 第60-61页 |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61-62页 | 
| ·方法学考察 | 第62-63页 | 
| ·样品含量测定 | 第63-64页 | 
| ·数据分析 | 第64-66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66-68页 | 
| 第七部分 灰树花的水分与灰分分析 | 第68-72页 | 
| 1 水分分析 | 第68-69页 | 
| ·仪器、材料 | 第68页 | 
| ·实验方法 | 第68页 | 
| ·实验结果 | 第68-69页 | 
| ·小结 | 第69页 | 
| 2 灰分分析 | 第69-71页 | 
| ·仪器、材料与试剂 | 第70页 | 
| ·总灰分含量测定 | 第70页 | 
| ·酸不溶性灰分测定 | 第70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0-71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71-72页 | 
| 第八部分 灰树花的浸出物含量分析 | 第72-77页 | 
| 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第72页 | 
| 2 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测定 | 第72-73页 | 
| ·冷浸法 | 第72页 | 
| ·热浸法 | 第72-73页 | 
| ·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测定结果 | 第73页 | 
| 3 醇溶性浸出物含量的测定 | 第73-75页 | 
| ·冷浸法 | 第73页 | 
| ·热浸法 | 第73页 | 
| ·浸提所用乙醇浓度的筛选 | 第73-74页 | 
| ·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测定结果 | 第74-75页 | 
| 4 讨论 | 第75-77页 | 
| 第九部分 灰树花的紫外谱线组法研究 | 第77-85页 | 
| 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第77页 | 
| 2 方法与结果 | 第77-84页 | 
| ·提取与测定条件 | 第77-79页 | 
| ·方法学考察 | 第79页 | 
| ·样品测定 | 第79页 | 
| ·结果分析 | 第79-84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84-85页 | 
| 第十部分 灰树花 PAGE 指纹图谱研究 | 第85-92页 | 
|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 第85-86页 |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86-90页 | 
| ·电泳实验方法 | 第86-87页 | 
|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87-88页 | 
| ·灰树花蛋白质 PAGE 指纹图谱的建立 | 第88-90页 | 
| ·数据分析 | 第90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90-92页 | 
| 第十一部分 灰树花 HPLC 指纹图谱研究 | 第92-121页 | 
| 1 仪器、试剂和材料 | 第92-93页 | 
| 2 提取方法的优选 | 第93-97页 | 
| ·提取溶剂的优选 | 第93-94页 | 
| ·提取方式的优选 | 第94-95页 | 
| ·提取温度的优选 | 第95-96页 | 
| ·提取时间的优选 | 第96-97页 | 
| 3 色谱条件的优选 | 第97-100页 | 
| ·色谱柱的选择 | 第97-98页 | 
|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98-99页 | 
| ·柱温的选择 | 第99-100页 | 
| 4 流动相的优选 | 第100-105页 | 
| ·流动相系统的选择 | 第100-101页 | 
| ·梯度洗脱程序的优化 | 第101-105页 | 
| 5 方法学考察 | 第105-115页 | 
| ·空白试验 | 第105页 | 
| ·对照品的制备 | 第105-106页 | 
| ·对照品检验 | 第106页 | 
| ·精密度试验 | 第106-109页 | 
| ·稳定性试验 | 第109-112页 | 
| ·重复性试验 | 第112-115页 | 
| 6 HPLC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相似度评价 | 第115-119页 | 
| ·灰树花甲醇提取液 HPLC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相似度评价 | 第115-117页 | 
| ·灰树花水提取液 HPLC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相似度评价 | 第117-119页 | 
| 7 小结与讨论 | 第119-121页 | 
| 第十二部分 灰树花质量控制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 | 第121-126页 | 
| 灰树花质量标准(草案) | 第121-124页 | 
| 灰树花质量标准(草案)起草说明 | 第124-126页 | 
| 第十三部分 课题创新点 | 第126-128页 | 
| 第十四部分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及推广应用前景 | 第128-130页 | 
| 第十五部分 结语 | 第130-1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6-144页 | 
| 致谢 | 第144-145页 | 
| 附录一 | 第145-148页 | 
| 附录二 | 第148-156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著作 | 第156-161页 | 
| 详细摘要 | 第161-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