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理学论文

不同硫素浓度下产油尖状栅藻的生长及生理生化特征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24页
    1.1 硫酸盐的吸收与同化第11-12页
    1.2 硫素对藻类和高等植物生理的影响第12-20页
        1.2.1 对硫酸盐吸收与同化能力的影响第12-13页
        1.2.2 对光合膜结构的影响第13-15页
        1.2.3 对光合膜上含硫蛋白的影响第15页
        1.2.4 对淀粉合成的影响第15-17页
        1.2.5 对含硫氨基酸的影响第17-18页
        1.2.6 对藻类和高等植物生长的影响第18-19页
        1.2.7 光合传递链第19-20页
    1.3 栅藻属研究现状第20-21页
    1.4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5 研究意义第22-24页
第二章 不同初始硫浓度下尖状栅藻的生长特性第24-35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4-25页
        2.1.1 实验材料第24页
        2.1.2 培养方法第24-25页
    2.2 实验方法第25-27页
        2.2.1 细胞密度的测定第25页
        2.2.2 生物量的测定第25页
        2.2.3 培养液中NO_3~-测定第25-26页
        2.2.4 C、N、S元素含量的测定第26页
        2.2.5 数据处理第26-27页
    2.3 结果分析第27-33页
        2.3.1 不同硫浓度下生物量的变化第27-28页
        2.3.2 不同硫浓度下尖状栅藻的细胞密度变化第28页
        2.3.3 不同硫浓度下培养液中NO_3~-浓度的变化第28-29页
        2.3.4 不同硫浓度下细胞碳氮含量的变化第29-31页
        2.3.5 不同硫浓度下藻细胞C、N和S积累量的变化第31-33页
    2.4 讨论第33-34页
        2.4.1 不同硫浓度对尖状栅藻生长的影响第33页
        2.4.2 不同硫浓度对尖状栅藻碳、氮、硫累积量的影响第33-34页
    2.5 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不同初始硫浓度下尖状栅藻生化组分的变化第35-51页
    3.1 材料与培养第35页
        3.1.1 实验材料第35页
        3.1.2 培养方法第35页
    3.2 实验方法第35-39页
        3.2.1 总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测定第35-36页
        3.2.2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第36页
        3.2.3 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第36页
        3.2.4 总脂含量的测定第36-37页
        3.2.5 单位体积总脂产率的计算第37页
        3.2.6 脂质分级测定第37-38页
        3.2.7 含硫脂质硫代异鼠李糖甘油二脂SQDG薄层层析分析第38页
        3.2.8 数据处理第38-39页
    3.3 结果分析第39-46页
        3.3.1 不同硫浓度下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第39页
        3.3.2 不同硫浓度下可溶性蛋白及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第39-43页
        3.3.3 不同硫浓度下油脂含量的变化第43-44页
        3.3.4 不同硫浓度下藻细胞的脂分级变化第44-45页
        3.3.5 不同硫浓度下藻细胞SQDG的时相变化第45-46页
    3.4 讨论第46-50页
        3.4.1 不同硫浓度下尖状栅藻三大物质组分的变化第46-48页
        3.4.2 不同初始硫浓度对尖状栅藻油脂组分的影响第48-50页
    3.5 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不同初始硫浓度下尖状栅藻的光合生理特征第51-66页
    4.1 材料与培养第51页
        4.1.1 实验材料第51页
        4.1.2 培养方法第51页
    4.2 实验方法第51-54页
        4.2.1 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第51-52页
        4.2.2 光合放氧速率及暗呼吸速率的测定第52页
        4.2.3 低温荧光光谱的测定第52页
        4.2.4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第52-54页
        4.2.5 数据处理第54页
    4.3 结果分析第54-62页
        4.3.1 不同硫浓度下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的含量第54-56页
        4.3.2 不同硫浓度下光合放氧速率及暗呼吸速率的时相变化第56-57页
        4.3.3 不同硫浓度下 77 K低温荧光的时相变化第57-59页
        4.3.4 不同硫浓度下藻细胞PSⅡ活性参数的变化第59-60页
        4.3.5 DCMU不同浓度和处理时间下藻细胞光合活性的变化第60-61页
        4.3.6 不同硫浓度下藻细胞环式电子流的变化第61-62页
    4.4 讨论第62-65页
        4.4.1 不同初始硫浓度对尖状栅藻光合活性的影响第62-64页
        4.4.2 不同初始硫浓度对尖状栅藻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第64-65页
    4.5 小结第65-66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6-68页
    5.1 结论第66页
    5.2 创新之处第66页
    5.3 展望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9页
附录第79-81页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81-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RFID标签封装设备热压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基于两轴直线驱动的仿生视觉平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