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1页
目录第11-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51页
 第一节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背景和意义第17-21页
  一、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背景第17-18页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意义第18-21页
 第二节 资源型城市的问题第21-30页
  一、资源型城市的非专属问题第21-29页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9-30页
 第三节 文献综述第30-45页
  一、国外文献综述第30-38页
  二、国内文献综述第38-43页
  三、资源型城市研究简要评价第43-45页
 第四节 研究方法、框架、创新与不足第45-51页
  一、研究方法第45-46页
  二、论文的框架与内容第46-48页
  三、主要创新点第48页
  四、本文的几点不足第48-51页
第二章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基础第51-91页
 第一节 资源型城市的界定、分类与特点第51-61页
  一、资源型城市的概念第52页
  二、资源型城市的界定标准和数量第52-54页
  三、资源型城市的分类第54-57页
  四、国内资源型城市的特点第57-61页
 第二节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本内涵及现实意义第61-68页
  一、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本内涵第61-62页
  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现实意义第62-65页
  三、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基本特征第65-68页
 第三节 比较优势与资源诅咒问题第68-81页
  一、比较优势理论第68-69页
  二、对比较优势的挑战:资源诅咒第69-70页
  三、资源诅咒的发生机制:理论解释第70-72页
  四、制度与资源诅咒第72-73页
  五、资源充裕与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比较优势陷阱还是制度诅咒第73-74页
  六、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第74-81页
 第四节 资源型城市的落后是否为资源诅咒第81-91页
  一、自然和地理因素分析第82页
  二、人口集聚因素分析第82-83页
  三、制度与政策因素分析第83-87页
  四、对资源型城市落后的原因总结第87-91页
第三章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国际经验及借鉴第91-121页
 第一节 国外典型资源型城市转型案例第91-105页
  一、德国的鲁尔地区(煤城、钢城)第91-95页
  二、法国洛林(煤炭、钢铁城)第95-96页
  三、英国伯明翰(煤炭城)第96-97页
  四、美国的匹兹堡(钢铁城)第97-100页
  五、美国的休斯敦和洛杉矶(石油城)第100-101页
  六、日本九州(煤炭、钢铁城)第101-104页
  七、澳大利亚墨尔本和珀斯(金矿、综合矿城)第104-105页
 第二节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比较研究第105-121页
  一、各国(地区)资源禀赋和战略第105-107页
  二、转型模式比较分析第107-112页
  三、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主要经验第112-116页
  四、对我国的若干启示第116-121页
第四章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总体情况及相关政策分析第121-137页
 第一节 资源型城市的总体分布第121-122页
 第二节 资源枯竭试点城市转型发展的进展情况第122-124页
 第三节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及发展的总体情况和相关政策分析第124-133页
  一、中央出台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第124-128页
  二、省一级政府出台的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政策第128-132页
  三、中央及各省市开征的与资源型城市相关的税费政策第132-133页
 第四节 政策效果分析第133-137页
  一、18个资源枯竭型转型试点城市情况分析第133-135页
  二、山西实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政策的效果分析第135-137页
第五章 石油、煤炭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主要实践与经验第137-173页
 第一节 阜新等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经验第137-163页
  一、辽宁省阜新市的转型经验第137-141页
  二、吉林省辽源市的转型经验第141-145页
  三、安徽省淮北市的转型经验第145-148页
  四、安徽省淮南市的转型经验第148-153页
  五、黑龙江大庆市:最著名石油资源型城市的主动转型之路第153-163页
 第二节 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的主要规划发展思路借鉴第163-170页
  一、产业转型第164-166页
  二、体制机制建设第166-167页
  三、社会转型第167-169页
  四、生态环境第169-170页
 第三节 对其它资源型城市推进转型的启示第170-173页
  一、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主旋律第170页
  二、积极培育接续替代产业,推动经济转型第170-171页
  三、转型发展要特别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第171页
  四、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是转型发展的归宿第171页
  五、自身努力和中央、省政府的外力支持相结合第171-172页
  六、体制机制建设是转型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第172-173页
第六章 资源型城市转型及竞争力模式研究第173-185页
 第一节 资源型城市转型及竞争力提升模型及分析第173-175页
  一、国外城市竞争力理论模型第173-174页
  二、国内城市竞争力理论模型第174-175页
  三、对现有模型的小结第175页
 第二节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三个关键点第175-178页
  一、产业结构转型第176-177页
  二、整体社会转型第177-178页
  三、综合环境转型第178页
 第三节 资源型城市转型和竞争力提升的系统工程第178-182页
  一、三大关键转型的关系第178-179页
  二、一体化背景下的开放意识第179-180页
  三、扭转资源文化,建立科技文化和人才文化第180-181页
  四、政府制度保障第181-182页
 第四节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本理念第182-185页
第七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第185-199页
 第一节 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选择误区及特点第185-191页
  一、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第185-186页
  二、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误区第186-188页
  三、新兴主导产业的特点第188-191页
 第二节 产业转型模式选择第191-199页
  一、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模式第192-195页
  二、产业转型模式选择须因地制宜第195-199页
第八章 资源公平建设第199-217页
 第一节 资源公平的内涵第199-202页
  一、马克思的资源公平观点第199-200页
  二、亨利-乔治等人的土地资源公平观点第200-201页
  三、我们的资源公平观点第201-202页
 第二节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公平问题第202-206页
  一、资源型城市向发达地区和央企等利益主体流失经济利益第202-204页
  二、资源红利在普通居民和少数暴利群体(矿老板现象)的分配不均第204-206页
 第三节 资源性产品的价值补偿第206-214页
  一、价值补偿的理论基础第206-210页
  二、资源开发补偿现状第210-212页
  三、我国资源开发补偿制度缺陷第212-214页
 第四节 以更大的勇气推进改革,加快资源公平的体制机制建设第214-217页
第九章 近中期改善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建议第217-239页
 第一节 建设高效率和服务型政府,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第217-219页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政府服务水平第217页
  二、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第217-218页
  三、健全财政预算体制,打造民生型财政第218-219页
 第二节 健全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财政和投资政策支持体系第219-223页
  一、中央和省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第219-220页
  二、中央和省级政府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的专项支持倾斜力度,减少专项配套第220-222页
  三、利用国债资金和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的扶持政策第222页
  四、调整和完善可持续发展基金分成和使用办法第222-223页
 第三节 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为转型提供更多正向激励第223-233页
  一、加快税制改革,增加绿色税种,加快结构性减税第223-226页
  二、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地方市政债先行先试第226-227页
  三、在资源型城市试点建立资源型经济转型政策性金融机构第227-228页
  四、给予资源型城市一定的政策先行先试空间第228-229页
  五、建立健全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的扶持机制第229-231页
  六、建立资源合理开发和生态补偿机制第231-233页
 第四节 突破瓶颈制约,为实现经济转型提供更大政策空间第233-239页
  一、投资项目审批政策第233-234页
  二、调整区划政策,适度推进区域合并第234页
  三、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第234-236页
  四、增强科技创新和人才的支撑作用第236-237页
  五、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第237-239页
参考文献第239-247页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第247-249页
致谢第249页

论文共2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民间公益事业发展与财税政策选择
下一篇: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