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行走系统论文--悬挂论文

扭力梁式后悬架总成疲劳损伤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5页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8-9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2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9-11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2页
   ·本论文主要研究路线第12-14页
   ·本章小结第14-15页
第二章 疲劳损伤理论与方法第15-26页
   ·疲劳分析的研究意义第15-16页
   ·疲劳分析理论第16-22页
     ·疲劳损伤理论第16-18页
     ·雨流循环计数法第18-19页
     ·金属材料的S-N曲线第19-22页
   ·疲劳分析方法的确定第22-23页
     ·疲劳分析的方法第22-23页
     ·名义应力法第23页
   ·疲劳寿命分析技术路线第23-25页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扭力梁式后悬架结构的有限元分析第26-46页
   ·有限元方法的概述第26-28页
     ·有限元方法的基本原理第26-27页
     ·有限元方法的优缺点第27-28页
     ·有限元分析软件的介绍第28页
   ·悬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28-32页
     ·扭力梁式后悬架的结构简述第28-29页
     ·扭力梁式后悬架的三维建模第29-30页
     ·扭力梁式后悬架的CAE模型的建立第30-32页
   ·悬架的模态分析第32-41页
     ·模态分析理论第32-34页
     ·悬架模态分析及其结果的提取第34-38页
     ·悬架柔性体模型的生成第38-41页
   ·悬架的静力学分析第41-45页
     ·计算工况第41页
     ·计算载荷的确定第41-42页
     ·计算结果分析第42-45页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整车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仿真第46-63页
   ·整车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46-58页
     ·ADAMS/CAR模块的介绍第46-48页
     ·前悬架刚柔耦合模型的建立第48-53页
     ·后悬架刚柔耦合模型的建立第53-56页
     ·整车刚柔耦合模型的装配第56-58页
   ·整车刚柔耦合模型的仿真第58-62页
     ·整车模型的仿真第58-59页
     ·后悬架模态位移历程第59-60页
     ·仿真结果的分析第60-62页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五章 基于模态应力恢复法的后悬架疲劳寿命分析第63-79页
   ·疲劳寿命分析方法第63-69页
     ·疲劳分析软件介绍第63-64页
     ·模态应力恢复理论第64-69页
   ·基于模态应力恢复法的后悬架疲劳寿命分析第69-73页
     ·材料S-N曲线第69-70页
     ·后悬架的疲劳寿命分析第70-71页
     ·试验结果的分析与对比第71-73页
   ·悬架结构的优化第73-78页
     ·悬架结构的改进第73-76页
     ·改进后悬架的疲劳寿命分析第76-77页
     ·扭力梁后悬架疲劳寿命的评价方法第77-78页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9-81页
   ·本文总结第79-80页
   ·未来展望及研究方向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4页
致谢第84-85页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车型识别技术研究
下一篇:微型车纯电驱动系统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