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相关概念的解析 | 第13-14页 |
·水利风景区 | 第13页 |
·水利风景区相关概念 | 第13-14页 |
·相关基础工程 | 第14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1-23页 |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21-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第2章 水利风景区与相关基础工程 | 第23-41页 |
·水利风景区的特征 | 第23-25页 |
·景区类型多样 | 第23-24页 |
·景观资源丰富 | 第24-25页 |
·生态效应显着 | 第25页 |
·水利风景区的功能 | 第25-27页 |
·生态保护功能 | 第25页 |
·休闲旅游功能 | 第25-26页 |
·科普教育功能 | 第26-27页 |
·推动经济和社会效益 | 第27页 |
·水利风景区建设项目类型 | 第27-35页 |
·两岸生态修复工程 | 第27-28页 |
·水源涵养保护 | 第28页 |
·河道治理工程 | 第28-29页 |
·农业灌溉体系工程 | 第29页 |
·植物种植 | 第29-30页 |
·道路系统 | 第30-31页 |
·旅游配套服务设施 | 第31页 |
·景观设施 | 第31-33页 |
·基础配套设施 | 第33-34页 |
·安全环卫工程设施 | 第34-35页 |
·相关的基础工程建设专项 | 第35-39页 |
·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 第35-36页 |
·水土保持 | 第36页 |
·中小河流治理 | 第36-37页 |
·除险加固工程 | 第37页 |
·防汛通道工程 | 第37-38页 |
·灌区节水改造工程设施 | 第38页 |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 第38-39页 |
·水利风景区与相关基础工程建设的关系 | 第39-41页 |
·相关基础工程的建设为水利风景区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 第39页 |
·水利风景区是相关基础工程的外在展示平台 | 第39-40页 |
·水利风景区与相关基础工程的矛盾关系 | 第40-41页 |
第3章 基于相关基础工程建设的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1-44页 |
·工程防护与水生态环境破坏的矛盾 | 第41页 |
·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的矛盾 | 第41-42页 |
·工程手段与景观营造手法的矛盾 | 第42页 |
·基础设施薄弱与工程设施利用不足的矛盾 | 第42页 |
·资金缺乏与重复建设的矛盾 | 第42-43页 |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矛盾 | 第43-44页 |
第4章 政策层面上水利风景区与相关基础工程建设的融合 | 第44-51页 |
·相关政策法规的解读 | 第44-46页 |
·水利风景区相关标准、法规的解读 | 第44-45页 |
·与基础工程相关的政策法规解读 | 第45-46页 |
·规划层面上的统筹 | 第46-49页 |
·景区与相关基础工程结合建设的矛盾处理 | 第47页 |
·景区与周边环境的调控 | 第47页 |
·完整的流域生态系统的建立 | 第47-48页 |
·统筹旅游规划 | 第48-49页 |
·资金的多元投入 | 第49-50页 |
·落实相关政策标准,拓宽融资渠道 | 第49页 |
·结合相关基础工程,降低景区建设成本 | 第49-50页 |
·管理体制的健全 | 第50-51页 |
·处理好水利风景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 第50页 |
·创新管理制度体系 | 第50页 |
·成立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中心 | 第50-51页 |
第5章 技术层面上水利风景区与相关基础工程建设的融合 | 第51-60页 |
·生态工程技术在水利风景区中的应用 | 第51-55页 |
·与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相结合 | 第51-52页 |
·水系、湖库水生态环境防治技术 | 第52-53页 |
·水库生态加固技术 | 第53页 |
·中小河流的生态化治理 | 第53-54页 |
·与水土保持相结合的生态护岸营造 | 第54页 |
·生态湿地的营造和培育 | 第54-55页 |
·滨水景观建设与河流保护 | 第55-56页 |
·河漫滩地空间的开发与利用 | 第55页 |
·滨水廊道建设 | 第55-56页 |
·滨水开发与河流的生态保育 | 第56页 |
·水工建筑与景观的统筹规划设计 | 第56-58页 |
·水工建筑景观设计的原则 | 第56-57页 |
·水工建筑景观改造策略 | 第57-58页 |
·多重功能的植物景观营造 | 第58-60页 |
·水生植物景观营造 | 第58页 |
·水土保持景观林 | 第58-59页 |
·防火林带的构建 | 第59-60页 |
第6章 实践案例—以平昌通巴河口生态整治及修复规划为例 | 第60-77页 |
·规划区基本概况 | 第60-64页 |
·水质现状 | 第63页 |
·水环境现状 | 第63页 |
·水生态现状 | 第63-64页 |
·规划分区和布局 | 第64-68页 |
·规划范围 | 第64页 |
·规划理念 | 第64-65页 |
·规划项目和布局 | 第65-66页 |
·主要治理方向和任务 | 第66-67页 |
·功能分区 | 第67-68页 |
·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 | 第68-70页 |
·水土保持 | 第68-69页 |
·生态恢复 | 第69-70页 |
·相关基础工程与景观的融合 | 第70-72页 |
·植物景观 | 第70-71页 |
·河流景观 | 第71页 |
·水库景观 | 第71页 |
·湿地景观 | 第71-72页 |
·安全保障工程 | 第72-75页 |
·工程安全 | 第72-74页 |
·防洪安全 | 第74页 |
·消防安全 | 第74-75页 |
·统筹规划综合效益评价 | 第75-76页 |
·生态效益 | 第75页 |
·社会效益 | 第75-76页 |
·经济效益 | 第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第7章 结语与探讨 | 第77-80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78-79页 |
·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图表目录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