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略词 | 第1-12页 |
摘要 | 第12-15页 |
Abstract | 第15-18页 |
前言 | 第18-19页 |
第一部分 CCL2分子检测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与意义 | 第19-6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9-33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19-31页 |
1. 血清标本 | 第19-31页 |
2. 检测试剂盒组成及配制 | 第31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1. 试剂盒检测操作 | 第31-32页 |
2. 统计方法 | 第32-33页 |
实验结果 | 第33-57页 |
1. 结直肠癌病例血清标本收集及患者预后随访 | 第33页 |
2. 结直肠癌患者及肝转移患者血清CCL2分子表达的检测与分析 | 第33-40页 |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CL2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对照组 | 第33-34页 |
·结直肠癌转移患者血清CCL2水平显著高于无转移患者 | 第34-35页 |
·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血清CCL2水平显著高于无转移患者血清CCL2水平 | 第35-36页 |
·结直肠癌发生同时性肝转移患者sCCL2水平显著高于无转移患者sCCL2水平 | 第36-37页 |
·结直肠癌异时性肝转移患者血清CCL2水平显著高于无转移患者 | 第37-38页 |
·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与异时性肝转移患者血清CCL2水平无显著差异 | 第38-39页 |
·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清CCL2水平与无转移患者无明显差异 | 第39-40页 |
3. 血清CCL2分子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各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第40-46页 |
·血清CCL2分子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浸润深度的关系 | 第40-41页 |
·血清CCL2分子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 第41-42页 |
·血清CCL2分子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分期的关系 | 第42-43页 |
·血清CCL2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肝转移的关系 | 第43-44页 |
·血清CCL2分子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各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 | 第44-46页 |
4. 血清CCL2与临床常用标志物在结直肠癌及肝转移诊断中的意义 | 第46-53页 |
·sCCL2和临床标志物在结直肠癌有转移及无转移病例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第46-47页 |
·sCCL2和临床标志物在淋巴结转移及无转移病例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第47页 |
·sCCL2和临床标志物在结直肠癌肝转移及无转移病例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第47-50页 |
·sCCL2和临床标志物在同时性肝转移及无转移病例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第50-51页 |
·sCCL2和临床标志物在结直肠癌异时性肝转移及无转移病例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第51-53页 |
5. 血清CCL2分子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 第53-57页 |
·血清CCL2分子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无远处转移生存期(DMFS)的关系 | 第53-54页 |
·血清CCL2水平为结直肠癌患者无远处转移生存期的独立判断因素 | 第54-55页 |
·血清CCL2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总生存期(OS)的关系 | 第55-56页 |
·血清CCL2为结直肠癌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判断因素 | 第56-57页 |
讨论 | 第57-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二部分 HP分子检测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与意义 | 第61-11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1-75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61-73页 |
1. 血清标本 | 第61-73页 |
2. 检测试剂盒组成及配制 | 第73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73-75页 |
1. 试剂盒检测操作 | 第73-74页 |
2. 统计方法 | 第74-75页 |
实验结果 | 第75-105页 |
1. 结直肠癌患者病理学资料 | 第75页 |
2. 结直肠癌及肝转移患者血清HP分子表达的检测与分析 | 第75-82页 |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HP分子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 | 第75-76页 |
·结直肠癌转移患者血清HP水平显著高于无转移患者 | 第76-77页 |
·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血清HP分子水平显著高于无转移患者 | 第77-78页 |
·结直肠癌发生同时性肝转移患者血清HP分子水平显著高于无转移患者 | 第78-79页 |
·结直肠癌发生异时性肝转移患者血清HP水平显著高于无转移患者 | 第79-80页 |
·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与异时性肝转移患者血清HP分子水平无显著差异 | 第80-81页 |
·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清HP水平与无转移患者无明显差异 | 第81-82页 |
3. 血清HP分子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各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第82-87页 |
·血清HP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浸润深度的关系 | 第82-83页 |
·血清HP分子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 第83-84页 |
·血清HP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分期的关系 | 第84-85页 |
·血清HP分子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肝转移的关系 | 第85页 |
·血清HP分子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各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 | 第85-87页 |
4. 血清HP与临床常用标志物在结直肠癌及肝转移的诊断意义 | 第87-94页 |
·血清HP和临床标志物在结直肠癌无转移及有转移病例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第87-88页 |
·血清HP和临床标志物在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及无转移病例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第88页 |
·血清HP和临床标志物在结直肠癌肝转移及无转移病例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第88-91页 |
·血清HP和临床标志物在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及无转移病例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第91-92页 |
·血清HP和临床标志物在结直肠癌异时性肝转移及无转移病例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第92-94页 |
5. 血清HP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 第94-98页 |
·血清HP与结直肠癌患者无远处转移生存期(DMFS)的关系 | 第94-95页 |
·血清HP水平为结直肠癌患者无远处转移生存期(DMFS)的独立判断因素 | 第95-96页 |
·血清HP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总生存期(OS)的关系 | 第96-97页 |
·血清HP分子水平为结直肠癌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判断因素 | 第97-98页 |
6. CCL2、HP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中的意义 | 第98-100页 |
·CCL2、HP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第98-99页 |
·CCL2、HP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第99页 |
·CCL2、HP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异时性肝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第99-100页 |
7. CCL2、HP联合检测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相关性的研究 | 第100-105页 |
·CCL2、HP联合检测与结直肠癌患者无远处转移生存期(DMFS)的关系 | 第101-102页 |
·CCL2、HP联合检测为结直肠癌患者无远处转移生存期的独立判断因素 | 第102-103页 |
·CCL2、HP联合检测与结直肠癌患者总生存期(OS)的关系 | 第103-104页 |
·CCL2、HP联合检测为结直肠癌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判断因素 | 第104-105页 |
讨论 | 第105-108页 |
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三部分 结直肠癌侵袭转移相关基因HP功能的研究 | 第110-14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10-123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110-115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115-123页 |
实验结果 | 第123-137页 |
1. HP-siRNA瞬时敲降HP基因对结直肠癌细胞体外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第123-127页 |
·HP-siRNA瞬时敲降序列的设计 | 第123页 |
·HP-siRNA瞬时转染结肠癌细胞SW620及其表达检测 | 第123-124页 |
·HP-siRNA瞬时敲降HP基因对结肠癌细胞SW620增殖能力的影响 | 第124-125页 |
·HP-siRNA瞬时敲降HP基因对结肠癌细胞SW620基质粘附能力的影响 | 第125-126页 |
·HP-siRNA瞬时敲降HP基因对结肠癌细胞SW620迁移能力的影响 | 第126页 |
·HP-siRNA瞬时敲降HP基因对结肠癌细胞SW620侵袭能力的影响 | 第126-127页 |
2. HP-shRNA稳定敲降HP基因对结直肠癌细胞体外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第127-131页 |
·HP-shRNA质粒的构建 | 第127页 |
·HP-shRNA质粒转染结肠癌细胞SW620及其表达 | 第127-128页 |
·HP-shRNA-1#质粒稳定转染结肠癌细胞SW620筛选与鉴定 | 第128-129页 |
·HP-shRNA稳定敲降HP基因对结肠癌细胞SW620迁移能力的影响 | 第129-130页 |
·HP-shRNA稳定敲降HP基因对结肠癌细胞SW620侵袭能力的影响 | 第130-131页 |
3. HP稳定转染对结直肠癌细胞体外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第131-135页 |
·HP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31页 |
·HP过表达质粒转染结肠癌细胞LOVO及其表达 | 第131-132页 |
·HP稳定转染结肠癌细胞LOVO的筛选与鉴定 | 第132-133页 |
·HP过表达对结肠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第133-134页 |
·HP过表达对结肠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 第134-135页 |
4. HP RNAi和稳定转染对结直肠癌细胞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 第135-137页 |
讨论 | 第137-140页 |
小结 | 第140-141页 |
论文综述 | 第141-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2页 |
致谢 | 第152-153页 |
附录 | 第153-154页 |
个人简历 | 第154-155页 |
基金资助情况 | 第155-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