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知青的生命历程研究--以绍兴市城关镇兰亭林牧场为例
论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22页 |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 第13-14页 |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一) 核心理论——生命历程 | 第14-16页 |
(二) 关键概念——社会支持与社会支持网络 | 第16-18页 |
(三) 知青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一)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19-2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历史背景:上山下乡运动 | 第22-26页 |
一、初见端倪(1954年-1966年) | 第22-24页 |
二、大潮掀起(1966年-1980年) | 第24-26页 |
第三章 上山下乡:知青生命历程纪实 | 第26-44页 |
一、身份获得——成为知青 | 第26-30页 |
(一) 不是知青的知青 | 第26-28页 |
(二) “配婚姻” | 第28-30页 |
(三) “支农支工” | 第30页 |
二、身份适应——农场生涯 | 第30-41页 |
(一) 衣食住行 | 第30-33页 |
(二) 日常劳作 | 第33-37页 |
(三) 结婚生子 | 第37-39页 |
(四) 逝去的生命 | 第39-41页 |
三、身份摆脱——回城返乡 | 第41-44页 |
(一) 招工考学参军 | 第41-42页 |
(二) 靠“关系” | 第42-43页 |
(三) 林牧场解散后回城 | 第43-44页 |
第四章 知青生命历程中社会支持网络的特征分析 | 第44-57页 |
一、知青身份获得阶段 | 第44-47页 |
(一) 物质支持的短缺 | 第44-46页 |
(二) 信息支持的匮乏 | 第46-47页 |
二、知青身份适应阶段 | 第47-54页 |
(一) 物质支持:自给自足与各方帮助 | 第48-50页 |
(二) 指导、行为支持与亲密互动:领导与朋辈群体 | 第50-52页 |
(三) 正向的社会互动:工作与休闲时光 | 第52-54页 |
三、身份摆脱阶段 | 第54-57页 |
(一) 物质、行为与信息支持:返城的重要保证 | 第54-56页 |
(二) 正向的社会互动:知青聚会 | 第56-57页 |
第五章 社会支持网络作用下知青生命历程轨迹分析 | 第57-68页 |
一、知青的身份变迁 | 第57-60页 |
(一) 身份的获得和适应 | 第57-59页 |
(二) 身份的摆脱 | 第59-60页 |
二、社会支持网络对知青身份变迁的影响 | 第60-64页 |
(一) 知青身份变迁的限制因素 | 第60-61页 |
(二) 国家和社会力量——知青身份变迁的决定力量 | 第61-62页 |
(三) 朋辈群体的力量——姐妹兄弟情谊 | 第62-63页 |
(四) 家庭的力量——被弱化的支持 | 第63-64页 |
三、“身份”变迁——知青生命历程中不可承受之重 | 第64-68页 |
(一) 身份之重 | 第64-66页 |
(二) 知青身份记忆的代际传递 | 第66-6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思考 | 第68-74页 |
一、研究总结 | 第68-70页 |
(一) 生命历程与社会支持的内在逻辑 | 第68页 |
(二) 知青生命历程与社会支持的变迁 | 第68-70页 |
二、研究结论 | 第70-72页 |
(一) 知青的生命历程 | 第70-71页 |
(二) 知青的社会支持网络在知青生命历程中的作用 | 第71-72页 |
三、研究思考 | 第72-74页 |
附录1:访谈对象一览表 | 第74-75页 |
附录2:访谈提纲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后记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