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遗民与桂北寺院的兴建--以桂林栖霞寺为中心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8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9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一、 明遗民研究 | 第11-13页 |
二、 传统对寺院的研究 | 第13-14页 |
第三节 本研究主要界定、背景阐述 | 第14-18页 |
一、 时间界定 | 第14-15页 |
二、 明遗民界定 | 第15-16页 |
三、 区域界定 | 第16页 |
四、 《栖霞寺志》体例综述及考证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栖霞寺人文自然景观及其明清之际的重建 | 第18-28页 |
第一节 栖霞寺的人文自然景观 | 第18-23页 |
一、 栖霞寺悠久的历史 | 第18-19页 |
二、 栖霞寺丰富的人文底蕴 | 第19-20页 |
三、 栖霞寺秀美的自然景观与建筑艺术 | 第20-23页 |
第二节 明清之际栖霞寺的重建 | 第23-28页 |
一、 明末清初广西政治形势 | 第23-24页 |
二、 浑融和尚生平 | 第24-25页 |
三、 栖霞寺重建过程和原因 | 第25-28页 |
第二章 亦僧亦遗民:浑融在地方的活动 | 第28-40页 |
第一节 浑融之社会交往 | 第28-32页 |
一、 浑融与政治力量之交往 | 第29-31页 |
二、 浑融与僧人、道人之交往 | 第31-32页 |
第二节 浑融在栖霞寺重建中的作用 | 第32-37页 |
一、 对上层信众的推动作用 | 第33-35页 |
二、 对基层社会信众的推动作用 | 第35-37页 |
第三节 从遗民到忠孝楷模的浑融 | 第37-40页 |
第三章 以栖霞寺为代表的桂北寺院复兴 | 第40-56页 |
第一节 易代之际桂北寺院复兴的表现 | 第40-45页 |
一、 桂北寺院的大量兴修 | 第40-44页 |
二、 僧徒众多 | 第44-45页 |
第二节 易代之际桂北寺院复兴的原因 | 第45-50页 |
一、 明季遗民逃禅风气的推动 | 第45-48页 |
二、 清朝新贵的大力支持 | 第48-49页 |
三、 桂北地理文化特质影响 | 第49-50页 |
第三节 遗民与桂北寺院之关系 | 第50-56页 |
一、 明遗民在桂北逃禅的特点 | 第50-53页 |
二、 桂北寺院兴建的特定历史内涵 | 第53-54页 |
三、 明遗民逃禅与桂北寺院兴建的关系 | 第54-56页 |
第四章 桂北寺院兴建在地方社会重建中的作用 | 第56-67页 |
第一节 寺院建设是社会重建的一部分 | 第56-60页 |
一、 桂北社会秩序重整的表现 | 第56-57页 |
二、 桂北寺院兴建是社会秩序重建的一环 | 第57-60页 |
第二节 对地方社会秩序的作用 | 第60-62页 |
一、 利于桂北经济与社会组织正常有序进行 | 第60-61页 |
二、 利于加强桂北地方社会思想控制 | 第61-62页 |
第三节 对地方社会文化秩序的作用 | 第62-67页 |
一、 促进桂北佛门儒风化 | 第62-64页 |
二、 促进佛教本土化发展 | 第64-67页 |
结语 | 第67-69页 |
附录:《栖霞寺志》中游栖霞寺的清朝人士 | 第69-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后记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