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绪论 | 第12-20页 |
第一章 案例简介 | 第20-27页 |
第一节 案件回顾 | 第20-24页 |
一、“孙万刚案” | 第20-22页 |
二、“李久明案” | 第22-24页 |
第二节 案件反映出的人权保障的程序性问题 | 第24-26页 |
一、羁押制度方面 | 第24页 |
二、提讯程序方面 | 第24-25页 |
三、权利告知方面 | 第25-26页 |
四、法律监督方面 | 第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二章 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释义 | 第27-35页 |
第一节 人权概念剖析 | 第27-31页 |
一、人权的基本内涵 | 第27-29页 |
二、人权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 第29-31页 |
第二节 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理论基础及必要性 | 第31-34页 |
一、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理论基础 | 第31-32页 |
二、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必要性 | 第32-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国际法及我国法律对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规定 | 第35-45页 |
第一节 国际法对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规定 | 第35-38页 |
一、获得律师帮助权 | 第35页 |
二、无罪推定原则 | 第35-36页 |
三、不被强迫自证其罪 | 第36-37页 |
四、禁止酷刑及残忍、不人道待遇 | 第37页 |
五、人身自由权的保障 | 第37-38页 |
第二节 我国法律对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规定 | 第38-44页 |
一、“尊重和保障人权”入法 | 第38-39页 |
二、辩护权 | 第39页 |
三、拒绝回答与本案无关的问题 | 第39-40页 |
四、不得强迫自证其罪 | 第40页 |
五、不受非法羁押 | 第40-41页 |
六、申诉权、控告权 | 第41页 |
七、获得律师帮助权 | 第41-42页 |
八、申请回避权 | 第42-43页 |
九、依法获得赔偿 | 第43页 |
十、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我国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制度的进步与不足 | 第45-59页 |
第一节 我国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制度的进步 | 第45-56页 |
一、证据制度方面 | 第46-47页 |
二、辩护制度和法律援助制度方面 | 第47-51页 |
三、强制措施方面 | 第51-53页 |
四、侦查程序方面 | 第53-54页 |
五、法律监督方面 | 第54-56页 |
第二节 我国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制度的不足 | 第56-58页 |
一、没有确立无罪推定原则 | 第56页 |
二、没有建立司法审查制度 | 第56-57页 |
三、没有建立沉默权制度 | 第57页 |
四、没有建立律师在场权制度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我国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 第59-71页 |
第一节 完善刑事强制措施,建立司法审查制度 | 第59-61页 |
一、在我国建立司法审查制度的必要性 | 第59-60页 |
二、我国司法审查制度的构建 | 第60-61页 |
第二节 建立沉默权制度 | 第61-65页 |
一、在我国建立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 | 第62-63页 |
二、我国沉默权制度的构建 | 第63-65页 |
第三节 建立侦查阶段律师在场权制度 | 第65-70页 |
一、在我国建立侦查阶段律师在场权制度的必要性 | 第66-68页 |
二、我国侦查阶段律师在场权制度的构建 | 第68-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