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周代遗存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2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时空范围 | 第14-16页 |
第二节 淮河流域周代遗存的发现 | 第16-33页 |
一、安徽淮河流域周代遗存的发现 | 第16-23页 |
二、豫东南地区周代遗存的发现 | 第23-28页 |
三、鄂东北地区周代遗存的发现 | 第28-29页 |
四、鲁东南地区周代遗存的发现 | 第29-32页 |
五、苏北地区周代遗存的发现 | 第32-33页 |
第三节 淮河流域周代遗存研究简史 | 第33-39页 |
第四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第39-42页 |
第二章 淮河流域周代遗存编年研究 | 第42-102页 |
第一节 周代居址遗存编年研究 | 第42-80页 |
一、安徽淮河流域周代居址编年序列 | 第42-67页 |
二、豫东南地区周代居址编年序列 | 第67-73页 |
三、鄂东北地区周代居址编年序列 | 第73-76页 |
四、鲁东南地区周代居址编年序列 | 第76-79页 |
五、苏北地区周代居址编年序列 | 第79-80页 |
第二节 周代墓葬编年研究 | 第80-102页 |
一、青铜器的类型学研究 | 第81-88页 |
二、铜器群年代分组 | 第88-94页 |
三、年代判断 | 第94-100页 |
四、分期 | 第100-102页 |
第三章 文化因素分析 | 第102-147页 |
第一节 陶器 | 第102-117页 |
一、安徽江淮地区 | 第102-109页 |
二、豫东南地区 | 第109-112页 |
三、鄂东北地区 | 第112-113页 |
四、鲁东南地区 | 第113-115页 |
五、苏北地区 | 第115-116页 |
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二节 青铜器 | 第117-132页 |
一、淮河上游区 | 第117-123页 |
二、淮河中下游区 | 第123-128页 |
三、鲁东南区 | 第128-132页 |
第三节 聚落特征 | 第132-138页 |
一、堰台遗址的聚落特征 | 第132-136页 |
二、与其他聚落的比较 | 第136-138页 |
第四节 埋葬习俗 | 第138-147页 |
一、大中型墓葬的埋葬习俗 | 第139-144页 |
二、小型墓葬的埋葬习俗 | 第144-147页 |
第四章 族属研究 | 第147-169页 |
第一节 与周邻地区的文化比较 | 第147-154页 |
一、与周文化的比较 | 第147-149页 |
二、与鄂东南地区周代遗存的比较 | 第149-150页 |
三、与汉水流域周代遗存的比较 | 第150页 |
四、与长江以南地区周代遗存的比较 | 第150-151页 |
五、与江淮东部地区周代遗存的比较 | 第151-152页 |
六、鲁东南与胶东半岛地区周代遗存的比较 | 第152-154页 |
第二节 族属推断 | 第154-165页 |
第三节 淮夷的源与流 | 第165-169页 |
第五章 相关问题的探讨 | 第169-195页 |
第一节 社会结构初步观察 | 第169-176页 |
第二节 从淮夷文化看周初的分封 | 第176-184页 |
第三节 群舒诸国略考 | 第184-195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195-19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9-211页 |
致谢 | 第211-21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