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行政诉讼法论文

行政诉讼起诉期限制度研究

论文创新点第1-6页
中文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3页
目录第13-16页
导言第16-25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6-19页
 二、研究现状第19-21页
 三、研究方法第21-22页
 四、研究思路第22-23页
 五、主要观点第23-25页
第一章 起诉期限之界定第25-60页
 第一节 期间、期限与时效第25-29页
  一、时间与法律权利的时间限制第25-26页
  二、民法学中的期间、期限与时效第26-27页
  三、行政法学中的期间、期限与时效第27-29页
 第二节 起诉期限之定义第29-40页
  一、起诉期限之概念第29-33页
  二、起诉期限之性质第33-39页
  三、起诉期限之特征第39-40页
 第三节 起诉期限与相关制度之关系第40-57页
  一、起诉期限与受案范围第40-43页
  二、起诉期限与无效行政行为第43-46页
  三、起诉期限与行政复议申请期限第46-49页
  四、起诉期限与权利失效第49-53页
  五、起诉期限与行政强制执行第53-55页
  六、起诉期限与信访第55-57页
 第四节 起诉期限之效果和功能第57-60页
  一、起诉期限之法律效果第57页
  二、起诉期限之客观功能第57-60页
第二章 起诉期限之设定第60-118页
 第一节 起诉期限设定之理论基础第60-71页
  一、公平与效率之关系第60-65页
  二、司法权与行政权之关系第65-66页
  三、行政诉讼之诉讼类型第66-71页
 第二节 域外各种诉讼类型之时效规定第71-85页
  一、大陆法系各种诉讼类型之时效规定第72-78页
  二、英美法系国家各种诉讼类型之时效规定第78-85页
 第三节 起诉期限之设定范围第85-92页
  一、行政诉讼类型之特色第86-87页
  二、撤销诉讼设定起诉期限之理由第87-91页
  三、其他诉讼类型之时效第91-92页
 第四节 我国目前相关立法规定及现有修法观点之检讨第92-103页
  一、我国目前起诉期限之法律规定及其特点第92-94页
  二、当前立法规定存在之问题及原因第94-98页
  三、现有修法观点之评析第98-103页
 第五节 不同诉讼类型时效规则之构建第103-118页
  一、行政诉讼时效设计之基本框架第103-105页
  二、各种诉讼类型之时效设计第105-118页
第三章 起诉期限之适用第118-153页
 第一节 起诉期限之种类第118-122页
  一、经过复议之起诉期限与直接诉讼之起诉期限第118-119页
  二、一般(普通)起诉期限与特殊起诉期限第119-122页
 第二节 起诉期限之具体适用与计算第122-136页
  一、起诉期限适用之前提第122-124页
  二、起诉期限起算期日之确定第124-125页
  三、两种起算期日之区别第125-130页
  四、几种特殊情形之起诉期限计算第130-136页
 第三节 耽误期间之扣除、回复原状或延长第136-142页
  一、域外相关经验和做法第137-140页
  二、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与实践之检讨第140-142页
 第四节 教示义务与起诉期限之选择适用第142-153页
  一、短期起诉期限之适用应以教示为前提第143-146页
  二、我国起诉期限适用存在之问题及完善第146-151页
  三、教示制度具体适用规则之完善第151-153页
第四章 起诉期限之补救第153-187页
 第一节 程序重开之救济第154-163页
  一、程序重开之涵义第154-155页
  二、程序重开之条件第155-156页
  三、行政机关对程序重开申请之处理及其救济第156-157页
  四、我国相关规定和做法之检讨与完善第157-163页
 第二节 行政赔偿救济第163-187页
  一、域外做法之借鉴第164-167页
  二、起诉期限届满后仍可寻求行政赔偿救济之理由第167-178页
  三、我国行政赔偿相关规定及适用存在之问题及完善之对策第178-187页
结语第187-189页
参考文献第189-195页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第195-196页
后记第196-197页

论文共1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证券私募发行准入制度研究
下一篇:南海争端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