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 ·引言 | 第12页 |
| ·高速远程滑坡概念 | 第12-13页 |
| ·高速远程滑坡机理研究 | 第13-16页 |
| ·高速远程滑坡数值模拟的研究发展及现状 | 第16-19页 |
| ·国外研究发展及现状 | 第16-18页 |
| ·国内研究发展及现状 | 第18-19页 |
| ·本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数值方法原理 | 第21-36页 |
| ·高速远程滑坡的基本量度 | 第21-23页 |
| ·滑坡特征 | 第21-22页 |
| ·滑坡的量度 | 第22-23页 |
| ·DAN 数值方法 | 第23-29页 |
| ·等效流体假设 | 第23-24页 |
| ·DAN 数值求解方法 | 第24-26页 |
| ·流体阻力关系 | 第26-28页 |
| ·压力关系 | 第28页 |
| ·侧向边界 | 第28-29页 |
| ·DAN3D 数值方法 | 第29-32页 |
| ·控制方程 | 第29-31页 |
| ·SPH 数值求解 | 第31-32页 |
| ·沟谷地形对模拟的影响 | 第32-35页 |
| ·理想模型的建立 | 第32-34页 |
| ·沟谷地形对滑程的影响 | 第34-35页 |
| ·沟谷地形对速度及运动时间的影响 | 第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易贡滑坡全程动力特性分析 | 第36-51页 |
| ·易贡滑坡自然条件 | 第37-38页 |
| ·自然地理与地形地貌 | 第37页 |
| ·气象水文条件 | 第37-38页 |
| ·地质条件 | 第38页 |
| ·滑坡空间分区特征 | 第38-41页 |
| ·沟源区 | 第39-40页 |
| ·峡谷区 | 第40页 |
| ·堆积区 | 第40-41页 |
| ·易贡滑坡数值计算模型 | 第41-42页 |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2-50页 |
| ·铲刮效应对模拟的影响 | 第42-45页 |
| ·不同流变模型对模拟的影响 | 第45-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四章 贵州关岭滑坡全程动力特性分析 | 第51-66页 |
| ·滑坡自然地质条件 | 第51-54页 |
| ·自然地理条件 | 第51-52页 |
| ·气象水文条件 | 第52-53页 |
| ·地形地貌 | 第53页 |
| ·地层岩性 | 第53页 |
| ·地质构造 | 第53-54页 |
| ·滑坡-碎屑流堆积特征 | 第54-56页 |
| ·滑源区 | 第54-55页 |
| ·碎屑堆积区 | 第55-56页 |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6-57页 |
| ·计算分析 | 第57-65页 |
| ·铲刮对模拟的影响 | 第57-59页 |
| ·不同流变模型对模拟的影响 | 第59-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五章 汶川地震触发牛眠沟滑坡-碎屑流全程动力特性分析 | 第66-88页 |
| ·牛眠沟滑坡-碎屑流概况 | 第66-67页 |
| ·牛眠沟滑坡-碎屑流地质环境条件 | 第67-70页 |
| ·自然地理与地形地貌 | 第67-68页 |
| ·气象水文条件 | 第68页 |
| ·地质构造 | 第68-69页 |
| ·地层岩性 | 第69-70页 |
| ·牛眠沟滑坡-碎屑流空间分区特征 | 第70-72页 |
| ·滑坡启动区 | 第70页 |
| ·莲花心区 | 第70-72页 |
| ·牛眠沟区 | 第72页 |
| ·DAN 数值模拟 | 第72-80页 |
| ·DAN 模型建立与选取 | 第72-7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5-80页 |
| ·DAN3D 数值模拟 | 第80-85页 |
| ·运动全过程模拟 | 第82-84页 |
| ·堆积体分布 | 第84页 |
| ·速度分布 | 第84-85页 |
| ·讨论 | 第85-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 ·本文研究成果总结 | 第88-89页 |
| ·后续工作展望 | 第89-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6-97页 |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