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0-22页 |
1 现代医学对ADHD的认识 | 第10-13页 |
2 祖国医学对ADHD的认识 | 第13-18页 |
3 儿科临床研究概况与ADHD中药复方临床药理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4 中药治疗ADHD临床药理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5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20-22页 |
试验研究 | 第22-76页 |
1 研究对象 | 第22-27页 |
·受试对象来源 | 第22页 |
·受试对象的选择 | 第22-25页 |
·疾病诊断标准 | 第22-23页 |
·阴虚阳亢证诊断标准 | 第23-24页 |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 第24-25页 |
·试验病例标准 | 第25-2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7-34页 |
·试验用药 | 第27页 |
·试验总体设计与安排 | 第27-29页 |
·观测指标 | 第29-30页 |
·不良事件的观察 | 第30-32页 |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32页 |
·疗效判定标准 | 第32页 |
·统计分析 | 第32-33页 |
·试验的质量控制 | 第33-34页 |
3 试验结果 | 第34-76页 |
·受试者入组情况 | 第34-35页 |
·基线比较 | 第35-44页 |
·对受试者基础资料的比较 | 第35-42页 |
·对评价者一致性的检验 | 第42-44页 |
·疗效性比较 | 第44-70页 |
·两组儿童ADHD疗效比较 | 第44-50页 |
·两组儿童ADHD缓解率的比较 | 第50-51页 |
·两组儿童阴虚阳亢证疗效比较 | 第51-54页 |
·治疗前后各时点SNAP-Ⅳ量表、多动指数积分比较 | 第54-56页 |
·治疗前后各时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第56-57页 |
·治疗前后划销试验比较 | 第57-58页 |
·治疗前后SNAP-Ⅳ量表、多动指数、中医证候、划销试验积分变化值协方差分析比较 | 第58-60页 |
·两组治疗前后SNAP-Ⅳ量表积分,多动指数,划销试验的组内比较 | 第60-62页 |
·两组中医证候治疗3、6周后评分组间比较 | 第62-66页 |
·两组中医证候评分自身治疗前与治疗3、6周后比较 | 第66-70页 |
·安全性检验结果 | 第70-76页 |
讨论 | 第76-92页 |
1 对ADHD中医证型及主症的认识 | 第76-77页 |
·对证型的认识 | 第76页 |
·对主症的认识 | 第76-77页 |
2 龙牡安神颗粒前期基础及处方分析 | 第77-81页 |
·前期基础 | 第77-79页 |
·处方分析 | 第79-81页 |
3 ADHD中药临床药理评价中的关键环节 | 第81-89页 |
·受试者的选择与分段评价 | 第81-82页 |
·对照药的合理选择 | 第82-83页 |
·诊断标准的确定 | 第83-86页 |
·疾病诊断标准的统一化 | 第83-84页 |
·证候诊断标准的规范与完善 | 第84-86页 |
·疗效评价标准的建立 | 第86-89页 |
·疗效评价量表的选择及与国际标准接轨 | 第86-87页 |
·疗效评价标准的完善与创新 | 第87-89页 |
4 多种质控方法在ADHD中医临床药理评价中的应用 | 第89-92页 |
·对受试对象研究基线的控制 | 第89-90页 |
·对评价者一致性检验的控制 | 第90页 |
·对综合疗效指标判断操作过程的控制 | 第90-91页 |
·对ADHD中药临床药理研究的统计控制 | 第91-92页 |
结论 | 第92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1页 |
附件一 | 第101-107页 |
综述 | 第10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8页 |
附件二 | 第118-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