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开展中医“治未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 第13-14页 |
·开展中医“治未病”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需求的需要 | 第14页 |
·开展中医“治未病”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 第14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研究 | 第14-15页 |
·国内外健康管理发展研究 | 第15-17页 |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第17-19页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8-19页 |
第2章 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项目管理的原因及项目的启动 | 第19-23页 |
·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项目管理的原因 | 第19-21页 |
·政府政策扶持力度较低 | 第19-20页 |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受到了经济因素的制约 | 第20页 |
·中医医疗机构的“中医药特色”渐渐淡化 | 第20页 |
·中医治未病行业的发展出现严重的人才断层 | 第20-21页 |
·低素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人员提供的服务对中医治未病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 第21页 |
·传统中医药特色技法和理论缺乏创新性 | 第21页 |
·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项目启动管理 | 第21-23页 |
·项目启动 | 第22页 |
·项目终止 | 第22-23页 |
第3章 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概述 | 第23-34页 |
·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现代概念 | 第23页 |
·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目标 | 第23-24页 |
·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项目管理的原则、分类与实施 | 第24-26页 |
·健康工程管理原则 | 第24-25页 |
·健康管理的分类 | 第25页 |
·健康管理的实施 | 第25-26页 |
·现代健康概念与“治未病” | 第26-30页 |
·现代健康概念 | 第26页 |
·治未病 | 第26页 |
·新的医学模式概念 | 第26-27页 |
·医学模式的发展 | 第27-28页 |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 第28-29页 |
·预防疾病观 | 第29-30页 |
·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 第30页 |
·“治未病”管理体系产品研发 | 第30页 |
·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信息技术 | 第30-31页 |
·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的主要内涵与意义 | 第31-34页 |
·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服务对象管理的内涵 | 第31-32页 |
·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项目管理的目标人群 | 第32-33页 |
·中医“治未病”的主要措施 | 第33页 |
·开展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效果评估 | 第33-34页 |
第4章 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项目的支撑体系及模式和技术 | 第34-37页 |
·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项目管理的支撑体系 | 第34-35页 |
·传统中医药防病养生体系 | 第34页 |
·社区医疗保健体系 | 第34页 |
·治未病教育培训体系 | 第34-35页 |
·产品研发与应用体系 | 第35页 |
·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建设的实践模式 | 第35-37页 |
·理论模式 | 第35-36页 |
·实施模式 | 第36-37页 |
第5章 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项目的行政管理 | 第37-48页 |
·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项目机构的准入研究 | 第37-44页 |
·保健按摩类机构准入研究 | 第37-40页 |
·养生功法类机构准入研究 | 第40-41页 |
·中医养生美容机构准入研究 | 第41-42页 |
·养生药膳、药浴机构准入研究 | 第42-43页 |
·中医刮痧、拔罐类相关机构准入研究 | 第43-44页 |
·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项目行政许可分析 | 第44-45页 |
·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项目管理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45-48页 |
·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机构准入研究 | 第46页 |
·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技术准入研究 | 第46-48页 |
第6章 加强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项目管理的政策建议 | 第48-52页 |
·建立完善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行业的法律法规体系 | 第48-50页 |
·非医疗性养生保健类机构项目管理 | 第48-50页 |
·中医养生保健人员项目管理 | 第50页 |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项目管理 | 第50页 |
·建立符合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项目特点的标准体系 | 第50页 |
·对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项目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 第50-51页 |
·定位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机构的功能和规模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