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中国国家形象广告的视觉表述逻辑及其文化意义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引言第12-17页
 一、研究背景、框架与方法第12-14页
  (一) 研究的起点第12-13页
  (二) 研究思路与框架第13页
  (三) 研究目标与可行性第13-14页
  (四) 研究方法第14页
 二、研究创新及现实意义第14-17页
  (一) 研究现状第14-15页
  (二) 论文的研究意义第15-17页
第一章 主要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第17-35页
 第一节 核心概念第17-30页
  一、广告与形象第17-21页
  二、国家、形象与国家形象概念第21-27页
  三、国家形象广告第27-29页
  四、中国国家形象广告概述第29-30页
 第二节 主要理论框架:视觉文化与国家形象广告第30-35页
  一、媒介历史与视觉文化研究溯源第30-31页
  二、视觉转向与视觉文化逻辑第31-32页
  三、视觉文化研究脉络与中国文化传统第32-33页
  四、视觉文化时代与国家形象建构第33-35页
第二章 国家形象广告的视觉表述逻辑第35-50页
 第一节 中西方国家形象广告的视觉表述逻辑第35-38页
  一、视觉转向:“看什么”转向“怎样看”第35-36页
  二、视觉转向:广告的被迫看第36-37页
  三、世界各国国家形象广告片的视觉表述特性第37-38页
 第二节 中国形象广告《人物篇》与美国《欢迎你》的视觉表述逻辑第38-45页
  一、《人物篇》与《欢迎你》的视觉表述逻辑第40-42页
  二、《人物篇》与《欢迎你》视觉文化意义的二元差异第42-45页
 第三节 大陆与台湾形象广告片比较第45-50页
  一、台湾在美国播放的形象广告片概况第45-47页
  二、对台湾形象广告的分析第47-49页
  三、对大陆与台湾形象广告片的比较第49-50页
第三章 内外纬度建构下的国家形象广告第50-63页
 第一节 国家形象建构的两个维度第50-52页
  一、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国家形象:“自我形象”与“他者形象”第50-51页
  二、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两个维度:内在维度与外在纬度第51-52页
  三、中国形象广告片与海外获奖影片:影像的内外传播第52页
 第二节 内在维度——国家形象广告片第52-55页
  一、国家形象广告片《角度篇》视觉文本第52-54页
  二、《角度篇》的二元分析第54-55页
 第三节 外在维度——国际电影节获奖的中国影片第55-61页
  一、国际获奖的中国影片:西方的“他者”镜像第55-57页
  二、中国国际获奖影片的主体观感第57-59页
  三、1+1公式:新世纪两岸三地合拍影片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第59-61页
 第四节 差异性维度——内外维度的比较与消弭第61-63页
第四章 国家形象广告与东西方视觉话语差异第63-80页
 第一节 差异性视觉文本:中西方制作的“北京奥运宣传片”第63-71页
  一、西方制作的“北京奥运宣传片”的视觉表述逻辑第63-65页
  二、国际导演执导“北京奥运宣传片”视觉的表述逻辑第65-69页
  三、“北京奥运宣传片”的中西方差异性视觉表述第69-71页
 第二节 差异性视觉文化观念第71-80页
  一、“家国同构”观与个体自由观第71-73页
  二、西方“外化”观与东方“含蓄”观第73-77页
  三、中西方广告的视觉文化误读与接收隔阂第77-80页
第五章 对中美电视广告媒介历史与视觉范式的分析第80-96页
 第一节 美国电视史的广告范式与视觉文化研究第81-90页
  一、二战前后:视觉中心主义范式第81-84页
  二、六七十年代:“奇观社会”的视觉范式第84-87页
  三、八九十年代:超真实视觉范式第87-89页
  四、新世纪以来:多元的视觉范式第89-90页
 第二节 中国电视广告媒介历史与视觉传播范式第90-92页
  一、初步恢复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第90页
  二、补偿性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第90-91页
  三、转型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第91-92页
 第三节 电视广告历史语境下的中西方视觉话语差异第92-96页
  一、当代媒介史上中西方对于广告定位的观念差异第92-93页
  二、当代媒介史上中西方对于广告作品的认知差异第93-94页
  三、美国广告对中国的影响第94-96页
第六章 东西方视觉逻辑差异的消弭与重构第96-101页
 第一节 中国对西方视觉传播范式的接受第96-98页
  一、理论范式:中国对西方的借鉴与引入第96-97页
  二、应用范式:中国对西方的借鉴与引入第97-98页
 第二节 中国向西方转译的广告视觉范式第98-99页
  一、中国奇观的西方化表现第98页
  二、民族气派与东方审美的西方认同第98页
  三、运用流行元素包装主流文化的时代倾向第98-99页
  四、普世价值与共同情怀的转译第99页
 第三节 面向未来的思考:国家形象广告转译的文化标准与后现代性第99-101页
  一、国家形象广告转译的文化标准问题第99-100页
  二、国家形象广告转译的文化碰撞思考第100页
  三、国家形象广告与超现实第100-101页
结语 国家形象广告:基于战略高度,历史与时代的命题第101-103页
 一、基于历史与时代的命题第101页
 二、国家形象广告的文化战略高度第101页
 三、时代的责任与历史的任务第101-103页
附录第103-166页
 附录1:《中国国家形象广告片—人物篇》分镜头视觉文本第103-109页
 附录2:《中国制造篇》分镜头视觉文本第109-113页
 附录3:台湾《中华民国 精彩 100》分镜头视觉文本第113-120页
 附录4:《“台湾”制造篇》分镜头视觉文本第120-126页
 附录5:美国形象广告《欢迎你篇》分镜头视觉文本第126-164页
 附录6:北京奥运形象宣传片名目第164-166页
参考文献第166-169页
发表论文第169-170页
个人参加主要课题以及所获奖励:第170-171页
后记第171-175页
致谢第175-177页

论文共1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组活动在保加利亚索非亚孔子学院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我国城乡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