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在成都浣花溪公园景观塑造中的运用探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25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相关概念 | 第11-15页 |
·城市雕塑 | 第11-13页 |
·景观 | 第13页 |
·城市公园景观 | 第13-15页 |
·城市雕塑材质及应用 | 第15-16页 |
·雕塑材料的性质 | 第15-16页 |
·城市雕塑的材质的应用 | 第16页 |
·影响城市雕塑景观塑造的因素 | 第16-18页 |
·城市雕塑环境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城市雕塑规划 | 第18-19页 |
·城市雕塑景观空间 | 第19-20页 |
·城市雕塑在景观塑造的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城市雕塑的发展和对策 | 第20-21页 |
·雕塑材料的运用与表达 | 第21页 |
·城市雕塑的规划 | 第21-22页 |
·环境对城市雕塑的影响 | 第22页 |
·城市雕塑的人文 | 第22-23页 |
·城市公园雕塑景观塑造理论体系的营建 | 第23-24页 |
·城市雕塑作为主景 | 第23页 |
·城市雕塑作为点睛 | 第23-24页 |
·传承文化底蕴 | 第24页 |
·研究口的意义 | 第24-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研究地概况 | 第25-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3 浣花溪公园城市雕塑景观现状与分析 | 第27-39页 |
·造型表达 | 第27-31页 |
·空间分布 | 第31-32页 |
·材质运用 | 第32-34页 |
·浣花溪公园主要城市雕塑景观 | 第34-39页 |
·“源远流长”雕塑 | 第34-35页 |
·“诗歌大道”雕塑 | 第35-36页 |
·李白、屈原、杜甫三人组合雕塑 | 第36-37页 |
·“三苏”,“三曹”雕塑 | 第37-39页 |
·“新诗小径“中的文字石雕 | 第39页 |
4 浣花溪公园使用者对雕塑景观偏好调查与分析 | 第39-44页 |
·问卷调查的设置 | 第39-40页 |
·浣花溪公园使用者对雕塑景观印象 | 第40-41页 |
·浣花溪公园使用者雕塑景观偏好 | 第41-42页 |
·浣花溪公园使用者雕塑景观空间偏好 | 第42-43页 |
·问卷调查小结 | 第43-44页 |
5 浣花溪公园雕塑景观塑造特色 | 第44-51页 |
·地域文化的营建 | 第44-45页 |
·特色文化的传承 | 第45-46页 |
·人文意境的体现 | 第46-48页 |
·人文自然的融合 | 第48-49页 |
·人本主义的关怀 | 第49-51页 |
·宜人空间 | 第49-50页 |
·人本设施 | 第50-51页 |
6 浣花溪公园雕塑景观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 第51-54页 |
·雕塑景观建设的不足 | 第51-53页 |
·建议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 | 第58-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