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城市公园可防卫空间设计分析与评价--以成都市人民公园为例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1 绪论第9-18页
   ·相关概念第9-10页
     ·城市公园第9页
     ·可防卫空间第9-10页
   ·相关研究进展第10-15页
     ·可防卫空间研究第10-14页
       ·国外研究第10-12页
       ·国内研究第12-14页
     ·犯罪行为与空间环境的关系研究第14-15页
     ·小结第15页
   ·研究背景第15-16页
     ·保障公园安全的重要性第15页
     ·空间防卫是防止犯罪的重要途径第15-16页
     ·成都市人民公园可防卫空间建设现状第16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6-17页
     ·研究目的第16页
     ·研究意义第16-17页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7-18页
     ·研究内容第17页
     ·研究方法第17-18页
       ·文献分析法第17页
       ·实地调研法第17-18页
       ·归纳分析法第18页
2 研究区域概况第18-22页
   ·区位条件第18-20页
   ·出入口布局第20页
   ·功能分区第20-22页
3 人民公园的空间环境与公共活动的关系第22-41页
   ·人民公园的空间环境第22-33页
     ·对空间的理解第22-25页
       ·空间的构成第22页
       ·围合形式不同产生的空间效果第22-24页
       ·视线与空间界面高度的关系第24页
       ·人与空间界而距离的关系第24-25页
     ·空间的构成要素第25-27页
       ·底面要素第25-26页
       ·垂直要素第26-27页
       ·顶面要素第27页
     ·空间的类型第27-33页
       ·按封闭程度不同分类第27-31页
       ·按空间的使用功能分类第31-32页
       ·从空间行为的角度分类第32-33页
   ·公园内公共活动的类型及人的行为特点第33-40页
     ·公共活动的类型第33-36页
       ·动态活动与静态活动第33-35页
       ·个体性活动与群体性活动第35-36页
     ·人的行为特点第36-40页
       ·边界效应第37-38页
       ·了望—庇护与寻求安全点第38-40页
   ·人民公园空间环境与公共活动的关系第40-41页
4 人民公园可防卫空间的分析与评价第41-66页
   ·领域第41-46页
     ·领域等级结构第41-43页
     ·领域的界定第43-46页
   ·自然监视第46-60页
     ·建筑与活动人群第46-51页
     ·空间的渗透第51-53页
     ·边界的可渗透性第53-55页
     ·视觉盲区第55-60页
   ·环境形象第60-65页
     ·环境设施第61-63页
     ·环境的易识别性第63-64页
     ·环境的归属感第64-65页
   ·周边环境第65-66页
5 人民公园可防卫空间设计的优化建议第66-68页
6 结论与讨论第68-71页
参考文献第71-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猪粪水渗漏对土壤有机质、微生物含量及其多样性影响的模拟研究
下一篇:城市雕塑在成都浣花溪公园景观塑造中的运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