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间借贷市场政府监管制度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内研究形状 | 第12-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5页 |
| ·系统比较法 | 第13-14页 |
|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 ·实证分析法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 ·相关理论阐述 | 第15-16页 |
|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5页 |
| ·政府公共政策理论 | 第15页 |
| ·金融抑制理论 | 第15-16页 |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 ·民间借贷 | 第16页 |
| ·地方政府 | 第16页 |
| ·信用担保 | 第16-18页 |
| 第三章 我国民间借贷行为的现状及问题 | 第18-25页 |
| ·民间借贷存在的现状分析 | 第18-19页 |
| ·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 第18-19页 |
| ·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 | 第19页 |
| ·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 | 第19页 |
| ·政府对民间借贷行为进行监管的现状分析 | 第19-21页 |
| ·对民间借贷进行监管能避免金融信息失真 | 第20页 |
| ·对民间借贷进行监管能稳定社会秩序 | 第20-21页 |
| ·我国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1-25页 |
| ·民间借贷市场繁荣 | 第21-22页 |
| ·借方无钱还贷 | 第22-24页 |
| ·贷方无利可图 | 第24-25页 |
| 第四章 我国民间借贷政府监管缺失的制度分析 | 第25-35页 |
| ·我国民间借贷金融监管制度缺失 | 第25-27页 |
| ·民间借贷金融监管制度尚不完善 | 第26-27页 |
| ·民间借贷市场法律监管制度不健全 | 第27-30页 |
| ·民间借贷相关法律不具备普遍约束力 | 第29页 |
| ·民间借贷风险意识淡薄 | 第29-30页 |
| ·民间借贷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30页 |
| ·我国民间借贷政府主导的信用担保制度缺失 | 第30-35页 |
| ·我国政府主导的信用担保制度 | 第30-32页 |
| ·国外政府信用担保制度分析 | 第32-33页 |
| ·国外担保制度的借鉴意义 | 第33-35页 |
| 第五章 构建我国民间借贷政府监管制度体系 | 第35-44页 |
| ·确定我国民间借贷监管制度的监管对象 | 第35页 |
| ·构建民间借贷市场准入制度 | 第35-37页 |
| ·合理定位原则 | 第35-36页 |
| ·配套实施原则 | 第36页 |
| ·审慎推进原则 | 第36-37页 |
| ·完善民间借贷法律监管制度 | 第37-38页 |
| ·完善民间借贷的金融监管制度 | 第38-40页 |
| ·建立民间借贷金融监测通报系统 | 第38页 |
| ·加强对民间借贷组织的监管 | 第38-40页 |
| ·建立民间借贷信用再担保制度 | 第40-42页 |
| ·再担保建立原则 | 第40-41页 |
| ·再担保运行保障:利益机制 | 第41页 |
| ·再担保核心环节:风险控制 | 第41-42页 |
| ·建构民间借贷监管制度的其他制度 | 第42-44页 |
| ·加大政府对民间借贷宣传 | 第42页 |
| ·严令禁止政府机关或金融行业人员的参与 | 第42-44页 |
| 第六章 总结 | 第44-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