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3页 |
·选题研究的背景 | 第7页 |
·国内外有关研究和文献综述 | 第7-10页 |
·选题意义和目的 | 第10-11页 |
·课题研究的范围及方法 | 第11-13页 |
第2章 青岛老城特色的形成 | 第13-24页 |
·青岛自然环境 | 第13-14页 |
·青岛老城区居住建筑特色的形成 | 第14-22页 |
·里院建筑的形成前期 | 第15页 |
·德占时期居住建筑形制 | 第15-18页 |
·日占时期青岛居住建筑设计高潮 | 第18-20页 |
·国民政府执政期间居住建筑发展停滞不前 | 第20-21页 |
·日本第二次执政期间居住建筑的发展 | 第21-22页 |
·“里院”文化对青岛老城区发展的影响 | 第22-24页 |
第3章 青岛老城区街道空间构成 | 第24-33页 |
·街道空间内涵 | 第24-25页 |
·街道空间的固定性因素 | 第25-30页 |
·城市肌理与街道空间形态分析 | 第25-30页 |
·从城市层次分析—老城格局的特点 | 第25-27页 |
·从街区层次分析—街区与生活空间共通共融 | 第27-29页 |
·从街巷层次分析—融洽的邻里交往空间 | 第29-30页 |
·街道空间的非固定性因素 | 第30-33页 |
·问卷调查人们对老城区的满意度 | 第30-33页 |
第4章 青岛老城街道空间尺度及活动模式 | 第33-46页 |
·青岛老城区道路规划 | 第33-34页 |
·青岛老城区街道尺度分析 | 第34-37页 |
·街道比例尺度相关理论 | 第34-36页 |
·青岛老城区街道尺度分析 | 第36-37页 |
·青岛老城区人口密度变化 | 第37-39页 |
·青岛老城区交往模式分析 | 第39-46页 |
·积极交往空间 | 第40-43页 |
·消极交往空间 | 第43-46页 |
第5章 老城街区活力保持策略 | 第46-66页 |
·青岛老城街区现状 | 第46-49页 |
·旧城改造必要性分析 | 第46-48页 |
·旧街区改造价值分析 | 第48-49页 |
·国内外传统街区活力保持的实践 | 第49-57页 |
·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性发展实例分析 | 第49-57页 |
·青岛老城区改造实例分析—中山路 30 号地块改造 | 第57-61页 |
·基地周边现状建筑质量分析 | 第57页 |
·基地现状建筑评价 | 第57-58页 |
·中山路 30 号地块业态确定依据 | 第58-60页 |
·中山路 30 号地块方案评价 | 第60-61页 |
·针对老街区不同发展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第61-62页 |
·老城区街区活力的保持策略——适度更新 | 第62-66页 |
·老城区活力保持的策略分析 | 第63-66页 |
·公众参与 | 第63-64页 |
·人性化设计 | 第64-65页 |
·商业元素注入 | 第65-66页 |
结语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