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 第10页 |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需要 | 第10-11页 |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 | 第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研究不足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15页 |
·调查研究法 | 第15页 |
·理性思辨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 | 第16-21页 |
·有效教学的涵义 | 第16页 |
·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基本内涵 | 第16-17页 |
·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重要表征 | 第17-21页 |
·教学双重价值目标的统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前提 | 第17-18页 |
·教学内容在确保知识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基础上突出思想性,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基础 | 第18-19页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传递方式的统一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 第19-21页 |
第三章 人性基础理论的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 | 第21-26页 |
·我国儒家人性学的发展 | 第21-22页 |
·西方人性学的发展 | 第22-24页 |
·西方人性学思想的启蒙 | 第22-23页 |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 | 第23-24页 |
·人性基础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 | 第24-26页 |
·关注对个体人的人文关怀 | 第24页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 | 第24-25页 |
·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培养 | 第25-26页 |
第四章 国内高校思想政治课课程建设的历史发展 | 第26-31页 |
·解放初期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发展 | 第26-28页 |
·1949年-1956年初步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 | 第26-27页 |
·1957年-1966年破坏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联系性和稳定性 | 第27-28页 |
·文革期间思想政治理论课遭到严重挫折 | 第28页 |
·改革开放后高校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发展 | 第28-31页 |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恢复 | 第28-29页 |
·确定“两课”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 | 第29页 |
·出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98”方案 | 第29-30页 |
·确立了05方案的实施 | 第30-31页 |
第五章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和启示 | 第31-38页 |
·美国高校德育的分析 | 第31-32页 |
·美国高校德育的内容 | 第31页 |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途径 | 第31-32页 |
·俄罗斯高校德育课的分析 | 第32-34页 |
·俄罗斯高校德育课的内容 | 第32-33页 |
·俄罗斯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施 | 第33-34页 |
·新加坡高校德育的分析 | 第34-35页 |
·新加坡高校德育的内容 | 第34页 |
·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的保障 | 第34-35页 |
·国外经验对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启示 | 第35-38页 |
·国外高校德育教育的经验 | 第35页 |
·国外高校德育经验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启示 | 第35-38页 |
第六章 高校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现状调查及问题归因分析 | 第38-47页 |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38页 |
·问卷的设计 | 第38页 |
·数据收集及有效控制 | 第38页 |
·调查对象情况分析 | 第38页 |
·数据分析方法介绍 | 第38页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分析 | 第38-44页 |
·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可度高 | 第38-41页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 | 第41-44页 |
·考核制度不完善 | 第44页 |
·原因分析 | 第44-46页 |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和教师对思想政治课兴趣不高 | 第44页 |
·部分思政课教师对职业认可度偏低 | 第44-45页 |
·教师对自身道德修养和学术功底认识有偏差 | 第45页 |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 | 第45-46页 |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对策 | 第46-47页 |
·加深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解 | 第46页 |
·完善教学内容 | 第46页 |
·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 第46页 |
·塑造教师高素养的人格魅力 | 第46-47页 |
第七章 人性基础理论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 | 第47-54页 |
·树立人性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识 | 第47-48页 |
·实现大学生由理论知识到判断能力的提高 | 第47-48页 |
·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 | 第48页 |
·结合大学生实际,凸显高校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活化 | 第48-50页 |
·贴近大学生的社会生活 | 第49页 |
·走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 第49-50页 |
·避免逆反心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性 | 第50-52页 |
·运用单双面论据,避免禁果逆反心理 | 第50-51页 |
·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避免超限逆反心理 | 第51页 |
·尊重学生的主体,避免自我价值保护逆反心理 | 第51-52页 |
·借鉴国外多样教学途径,建构满足大学生思想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 | 第52-54页 |
·以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感染学生 | 第52-53页 |
·充分利用媒体网络资源,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件:调查问卷 | 第59-6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3页 |